临淮郡
临淮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单位,最初由刘彻在元狩六年(前117年)设立,郡治在徐县(县治在今泗洪县南)。临淮郡下辖徐县、赘其县、高山县、盐渎县、取虑县、犹县、开阳县、射阳县、淮浦县、东阳县、僮县、海陵县、淮阴区、淮陵县、下相县、富陵县、播旌县、西平县、仁台县、盱眙县、舆县、堂邑县等29个县。
历史沿革
临淮郡在西汉时期由汉武帝设立,初置时辖有29个县。新朝时期,临淮郡被改称为淮平郡。东汉初期,临淮郡并入东海郡。
东汉
东汉建武十五年(39年),刘秀封其子刘衡为临淮公,临淮郡改为公国。建武十七年(41年),刘衡去世,无子继承,临淮公国遂除为郡。东汉时期,临淮郡的行政中心仍在徐县,辖区包括多个县。永平十五年(72年),临淮郡被取消,其地设立下邳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从下邳国淮河南岸的县分出,重新设立临淮郡,郡治在盱眙县。临淮郡此时辖有10个县。永宁元年(301年),临淮郡更名为临淮国。义熙七年(411年),临淮国改设为盱眙郡。
刘宋时期,临淮郡再次设立,郡治在灌南县,即今江苏灌南县境内,但在南齐建武二年(493年)被撤销。东魏武定六年(548年),在今固镇县仁和集一带设立临淮郡,但后来在北齐时期被废除。
隋与唐
隋朝初年,临淮郡的地域被并入谷阳县。李隆基天宝(742年),泗州改为临淮郡,郡治在临淮县,辖有六县。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临淮郡再次被废,复为泗州。
著名人物
唐朝临淮郡太守
李先(742年)
宋珣(天宝初年)
权寅献(天宝年间)
范冬芬(天宝年间)
贺兰进明(7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