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式步骑枪
53式步骑枪是中国在1953年仿制苏联M1944莫辛-纳甘步枪的产品、是枪机直动、回转闭锁的手动单发射击步枪。53式步骑枪结构比较简单,便于大量生产,主要用于杀伤有生目标、低速空中目标。
莫辛-纳甘步枪进入中国的时间很早,最早可以延伸到1900年的义和团时期,后来的日俄战争和十月革命都使中国得到不少莫辛-纳甘步枪。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在志愿军入朝作战前后,与苏联签订了一项协议,购买了36个步兵师的轻武器,此外苏联将莫辛-纳甘M1944卡宾枪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资料卖给了中国,中国将其命名为1953式步骑枪。1953年,由296厂成功仿制了该步枪。1954年,53式步骑枪开始装备部队。1956年起,53式步骑枪被仿制的56式自动步枪7.62mm56式半自动步枪陆续替换下来。1960年,53式步骑枪的生产停止。
53式步骑枪其握持部分的下部呈直线形,没有采用背带环,刺刀通过刺刀座与枪口帽装在枪口部,刀体截面为四棱形,刀尖为一字形平刃。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的武器种类比较多,达到了几十种,这使得统一武器标准变得非常必要。但由于一些兵工政策上的失误,这个目标并没有实现。到了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参战的部队使用的武器非常杂乱,一个军里就有将近十种不同的步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在志愿军部队进入朝鲜前后,与苏联签订了一项协议,紧急购买了36个步兵师的轻武器。这些武器中包括了很多莫辛-纳甘步枪M1891/30步枪。除了从苏联购买武器,中国国内的兵工厂也开始模仿苏联的枪械制造技术,其中就包括仿制M1944步骑枪。
研制历程
1952年5月,中央制定并通过了《关于兵工问题的决定》,确定了中国第一批18种制式化武器型谱,批准了41个兵工厂调整为38个的方案,同意5年内新建9个短线、缺门兵工厂的计划。1952年7月,《关于兵工工业建设问题的报告》被批准,正式决定通过从苏联引进技术资料,用三五年时间建立中国自制陆军武器、弹药的基础。根据这项决定,向苏联购买了M1944卡宾枪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资料。
生产历程
1953年,由296厂成功仿制了该步枪,定型为1953年式7.62mm步卡宾枪,简称53式步骑枪(但实际上经常被称为53式骑枪,把“步”字省掉了)。
装备历程
53式步骑枪在1954年开始装备部队,其价格约为进口苏联枪支的一半,此后,各种旧杂式步枪逐渐被淘汰。
从1956年起,53式卡宾枪被56式自动步枪7.62mm56式半自动步枪陆续替换下来。53式步骑枪的生产在1960年停止,部队开始用56式半自动步枪替换53式步骑枪,但有许多53式步骑枪在20世纪60年代期间支援给越南,后来还出口到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
基本设计
整体结构
53式步骑枪的刺刀通过刺刀座与枪口帽装在枪口部,可向右侧折叠。刀体截面为四棱形,像个巨大的十字螺丝起子,安装在枪口座的侧面,折叠在护木右侧,刀尖为一字形平刃。当刺刀翻出时,全长1327毫米。53式步骑枪采用缺口式照门,表尺板上设有1~10的分划,对应100~1000m射程:机匣上方刻有铭文,从上至下依次为生产厂家代号、生产日期及枪械编号。打开弹仓可见其“之”字形的托弹簧及托弹板。
53式步骑枪其握持部分的下部呈直线形,不像毛瑟步枪那样有向下的突出部分,因此握持时不太牢固,另外该枪没有采用背带环,代之以贯通枪托的背带槽。
动作原理
53式步骑枪是枪机直动、回转闭锁的手动单发射击步枪。53式步骑枪属于非自动武器,采用旋转后拉式枪机、机头回转式闭锁机构。拉枪机向后时,先上抬拉机柄于竖直位置,再向后拉,当弹仓内还剩余枪弹而暂时不用时,按压弹仓底部的卡笋,可以打开弹仓快速退弹。
使用53式步骑枪击发时先将拉机柄由水平状态向上扳至竖直状态、机身带动机头旋转而开锁,然后后拉拉机柄,机身带动机头向后运动到位。接着再向前推拉机柄,带动机头向前,将弹仓内最上方一发枪弹推入弹膛:机头向前运动到位后,将拉机柄旋转至水平状态,使机头旋转闭锁,机尾被阻铁卡住呈待击状态。最后扣动扳机,阻铁解脱机尾,在击针簧力作用下,机尾/击针向前运动,打击底火击发枪弹。
枪机
53式步骑枪其枪机设计显得较为复杂,例如击针的突出量可调,避免击针头部磨损而没有得到及时更换时打不响,这是针刺式步枪和早期用博克赛底火步枪的特征。另外它的手动保险装置是在枪机尾部凸出的一个“小帽”(也被称为“机尾”),当向后拉时会锁住击针,而向前推时会解脱保险状态,操作时不太方便而且费力。而且事实上,严格来说这个“保险”并不算保险,就是一个用来待击或解脱待击状态的装置,同时兼具待击指示功能。这种设计也是沿用早期针刺式步枪的设计,因为在金属药筒发明之前和之初,枪弹的发火率较低,而且单发步枪平时也不装弹,因此也不需要保险。后来,可调击针机构的设计者伯丹找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法——发明了伯丹式底火。
弹仓/弹药
53式步骑枪采用整体式的弹仓,通过机匣顶部的抛壳口单发或用桥夹装填。弹仓位于枪托下的扳机护圈前方,弹仓有铰链式底盖,可打开底盖以便清空弹仓或清洁维护。由于是单排设计而没有抱弹口,因此弹仓口部有一个隔断面器,上膛时隔开第二发弹,避免出现上双弹的故障。53式步骑枪的容弹量为5发,但实际上其弹仓只能压入4发弹,而不是5发,每次用5发桥夹装填时必定要把最上面的一发推入弹膛,如果不是在战斗中,还必须解除击针的待击状态,在战斗前又要重新待击。
基本参数
衍生枪型
53式特等射手步枪的试制、试验时期大概是在1970年代,该枪全长1235mm,重4.1kg,它的主要改装内容是更换较长的枪管,配上瞄准镜,弹仓容量增至10发等。瞄准镜均是由338厂基于14.5mm机关枪的瞄准镜改装而成的。这批改装后的特等射手步枪交予部队进行试验,但试验的效果并不理想:虽然瞄准镜能帮助射手减少了瞄准误差,但枪和弹本身的精度并没有提高,因此对于本身就很优势的特等射手来说,命中率的提升有限。由于最终没有定型和量产,仅存的样枪除了在208所的轻兵器博物馆有收藏外,其他的不知去向。
国产舰用PL-130型抛缆枪是在53式步骑基础上研制改造的滑膛枪,口径11mm,全枪质量3.8kg。可用于救援船只或落水人员,最大射程130m。其由抛缆枪、引缆箭、空包弹及线箱组成。空包弹根据装药量不同,其弹壳分别涂以不同的颜色:红色弹壳空包弹装药量较大,用于逆风中抛绳:黄色弹壳空包弹装药量适中,通常情况下即使用该弹;白色弹壳空包弹装药量较少,用于顺风中抛绳。线箱中的缆绳有白色及橙色两种,前者配合橡胶头引缆箭对船只救援:后者颜色醒目,用于配合木质头引缆箭对落水人员救援。
参考资料
新中国制造的第一种步枪.海峡之声新浪微博.2024-08-16
伟大的胜利,不朽的功勋丨从“波波沙”到“转盘枪”——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的轻武器 .中国军网.2024-08-16
53式骑枪.枪炮世界.2024-08-19
莫辛 - 纳甘 M 1944 卡宾枪.枪炮世界.2024-08-19
被誉为“兵工泰斗”的刘鼎.学习时报.2024-08-16
莫辛-纳甘步枪结构特点.枪炮世界.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