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七月十五放河灯

七月十五放河灯

七月十五放河灯是一项古老的中国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活动,起源于元代末期,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形成了如今的规模。最初的目的主要是祭祀河神和纪念河中亡灵,后来演变为祈求幸福和庆祝丰收的习俗。现在,人们更多地将其视为一种祈愿生活富裕、娱乐的方式,甚至商业广告也被融入其中。

河灯制作

河灯的制作材料和工艺并没有特别的要求,关键是确保河灯能够在河流中稳定漂流并保持灯光不熄灭。早期的河灯使用西瓜皮作为底部,棉花作为芯材,涂上食用油点燃后放入河中。更精致的河灯则是用轻质木材雕刻成船型,中间放置蜡烛使其漂浮。河灯的制作水平有高下之别,过去的店铺大户会制作更为精美的船型河灯,上面装饰有亭台楼阁,并书写店铺名称或吉祥语句,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河灯的制作材料和技术得到了改进,现在通常使用轻盈的泡沫塑料板,并结合声音、光线和电力技术,使河灯更加现代化。河灯上的文字也反映了制作者的职业、愿望等内容。

放河灯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人们会在傍晚时分聚集在大汶口遗址西南门外的明石桥桥头,准备放河灯。夜幕降临后,人们点亮河灯,将其放在水流较为平静的岸边,然后静静地注视着它们随波逐流。此时,大汶河中灯火闪烁,如同星星般明亮。参与放河灯的人们心中充满虔诚,默默地祈祷自己所放的河灯能够顺利到达目的地,实现他们的愿望。这些愿望包括家庭成员的安全、健康,孩子的学业成功,以及年轻人的爱情美满。河灯承载着人们的期望,象征着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

民俗现状

尽管大汶河沿岸的人们仍然保持着放河灯的传统,但是这一民俗面临着现代社会的挑战。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河灯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已经发生变化,其传统的民俗内涵正在逐渐消逝。此外,制作河灯的民间艺人大多年事已高,这一艺术形式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困境。

参考资料

中元节放河灯.古宫历史网.2024-11-10

中元节传统习俗:放河灯.日历网.2024-11-10

放河灯.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多媒体资源库.202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