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赵琦

赵琦

赵琦,机车技术专家,国铁集团电力机车技术发展的组织领导者之一。

人物简介

赵琦参与了中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研制的组织领导,主持了中国2号电力机车的研制和韶山1型电力机车的技术改造与定型,组织确定了韶山3型和韶山4型电力机车的研制方案。为电力机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个人经历

1915年2月19日(农历)生于安徽省五河县新集。

1933-1937年 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毕业。

1937-1938年 株洲机厂筹备处实习生。

1938-1939年 桂林市、贵阳机务标准设计处工务员。

1939-1942年 柳江机厂工务员,滇缅铁路祥云机厂筹备处帮工程师。

1942-1944年 羊街、呈贡区柳州市、成都飞机场机务施工队主任、队长。

1944年12月-1945年11月 加利福尼亚州二埠南太平洋铁路公司实习。

1945年11月-1946年4月 美国费城饱尔温机车厂实习。

1946年5月-1946年8月 国民政府行政院工程计划团副工程师。

1946-1948年 总机厂副工程师兼九龙转运所主任,广州机厂筹备处副工程师。

1948-1949年 株洲机厂正工程师兼机器车间主任等。

生平简介

赵琦,字慕韩,1915年2月19日(农历)出生于安徽省五河县新集(今蚌埠市)。父亲赵稼农曾任安徽职业中学校长,在教育界颇有影响。良好的家境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他从小聪明好学,知识面广,受父亲的影响较大,关心时事、政局。1928年9月至1933年7月就读于南京安徽中学和安庆省立高级中学,深受当时安徽中学校长陶行知“有所为而学”思想的影响,立志将来要有所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这一思想也同样影响了赵琦,1933年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京中央大学机械系工程科,4年扎实的专业学习为他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7年7月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当时创建不久的株洲机厂筹备处实习,参加该厂的筹建工作。因战争原因,此后他辗转多处。1944年12月至1946年4月,被公派美国实习、学习,1946年5月回国。1948年4月,回到株洲机厂筹备处(复建)(即后来的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此后便一直在这里工作。其间曾任该厂代理副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和总工程师等职,为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赵琦不仅热心技术和管理工作,而且关心国家时事政治,积极参政议政,是株洲市第二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第二届政协常委,湖南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四届代表。积极组织各级科技活动,曾任中国铁道学会一、二届理事、株洲市科协主席和厂科协主席等职。

主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铁路运输已难以跟上迅猛发展的经济形势。赵琦又一次意识到加快发展我国电力机车事业的必要性,于是向上级部门建议扩大和提高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厂的生产能力,加大株机厂改扩建的力度。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赵琦向上极力提出“加大投入,大力发展我国电力机车”的议案,每次去北京市都要到铁道部为株机厂的改扩建呼吁。经过各方面的努力,1983年12月,铁道部下达(83)铁工字1916号文,批准株机厂从1984年起进行生产纲领为年产120 台韶山1型电力机车的改扩建工程。此后,国家计委、铁道部对该厂的改扩建的投资规模和生产纲领前后作了5次调整,最后确定该厂的生产钢领为年产电力机车200台,总概算投资为13772万元(含世界银行贷款4230万元),其中设备费用6898万元。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厂利用这些费用兴建了电器、车体、备料、变压器、锻造等生产车间,购置了一大批世界先进设备,为大批量、高质量生产电力机车创立了较好的硬件条件。在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购置设备期间,赵琦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发挥其技术特长,先后四次为株机厂组织完成了引进设备的招标工作,并与世界银行专家一同选定每一台引进设备。

技术成就

1977年9月,根据铁道部科研计划和要求,田心机厂在赵琦等人的建议下,联合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以田革技(77)63号文向铁道部工业总局、科技局、机务局提交了关于SS1型电力机车改进建议的报告,拟定对SS1型电力机车作一次重大的技术改造,制造出新型大功率电力机车,作为SS1型电力机车的更新换代产品。这一建议报告很快得到了铁道部工业总局的同意批复。在赵琦的组织领导下,田心机厂和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研究所迅速组成SS3型机车联合设计组,并根据部工业总局的要求,确定了设计方案。经过3个月的联合设计,1978年2月底,设计组完成了新车的技术设计并上报铁道部审批。1978年6月,铁道部审批后,以(78)铁科技字861号文下发SS3机车试制通知及有关的技术规定。在赵琦的组织领导下,厂、所工程技术人员借鉴国内多年电力机车设计、改造和检修的经验,同时参照采用国外许多先进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经过3个月的紧张试制,1978年12月30日,SS3型1号车在田心工厂落车制成。该车试验运行后,赵琦又多次组织对该车进行了技术改进和检修。1983年,该车通过铁道部的技术审查鉴定后,开始小批量生产,逐步取代了SS1型机车,成为我国电气化铁路的主要牵引动力之一。1981年11月底,铁道部在福州市召开SS4型电力机车方案研讨会。赵琦代表株机厂与铁道部签订了SS4型机车的研制合同。回厂后,他又迅速组织设计班子,根据铁道部下达的设计任务书确定了设计方案,决定通过双机重联来达到重载的目的。虽然在SS4机车的试制中,赵琦因年事已高,没有介入其组织领导工作,但他主持确立的设计方案为其后续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