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特·萧特基
华特‧萧特基(Walter Hermann Schottky,1886年7月23日—1976年3月4日)是一位德国物理学家,对早期电子与离子发射现象的理论发展有重要贡献。他不仅发明了帘栅极真空管(四极管)和五极管,还与埃尔温·格拉赫博士共同发明了带式麦克风和带式扬声器。肖特基的科技成就在半导体元件和技术物理领域尤为显著,他的发明如肖特基二极管在电脑和高频领域有广泛应用。
个人学历
华特·萧特基于1904年从德国柏林的Steglitz Gymnasium毕业,1908年于柏林大学获得物理学士,并于1912年在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和海因里希·鲁本斯(Heinrich Rubens)的指导下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名称为《Zur relativtheoretischen Energetik und Dynamik》。华特·萧特基在1912-1914年间在耶拿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19-1923年间在维尔茨堡大学讲学,1923-1927年间担任罗斯托克大学理论物理教授。他在1914-1919年及1927-1958年两度在西门子股份公司研究实验室(Siemens Research laboratories)工作。1924年,他与埃尔温·格拉赫共同发明了带式麦克风,这一发明基于在磁场中悬挂一根非常细的带可以产生电信号的原理,进而导致了带式扬声器的发明,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高通量永久磁铁的出现后,带式扬声器才变得实用。
主要科学成就
华特·萧特基的主要科学成就包括1914年发现的镜像势能公式,该公式描述了一个点电荷q与距离x的金属平面间的相互作用能,现今写成 -q/16πε0x。这个公式已经成为金属表面或金属-半导体界面上电子在接近时经历的势垒的简单模型中的标准组成部分。
获奖情况
因发现热电子发射的散粒效应(肖特基称它是Schrot effect),也就是在高真空放电管中的自发性的电流变化,以及发明帘栅极真空管与接收无线电讯号的超外差方式,于1936年获得伦敦皇家学会休斯奖(Hughes Medal)。
为了表扬他在理解许多物理现象上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并促成许多重要的技术应用,例如真空管放大器、半导体等方面的贡献,于1964年获得德国技术科学最高荣誉:魏纳奖(Werner-von-Siemens-Ring)。
论文争论
关于超外差的发明,虽然一般归功于Edwin Armstrong,但华特·萧特基在Proc. IRE发表的论文也提出了相似的概念。1939年,他提出了最早的PN结(p-n junction)理论。
人生活与家庭
华特·萧特基的父亲是数学家Friedrich Hermann Schottky(1851–1935)。他的家庭包括妻子Elizabeth和三个孩子,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华特·萧特基的父亲在1882年被聘为苏黎世大学的数学教授,四年后华特出生,1892年又接受马尔堡大学聘任而移居德国。
名字纪念
为了纪念华特·萧特基的贡献,德国肖特基学院(Walter Schottky Institute)和肖特基奖(Walter H. Schottky prize)均以他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