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义
赵学义(1945年1月31日-2006年3月23日),女,国家一级演员,白云鹏派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曲艺教育家,改革家。1958年考入天津曲艺团,1961年拜白派京韵大鼓第三代演员阎秋霞为师。赵学义是白派京韵大鼓的佼佼者。
人物经历
赵学义1958年考入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由桑红林开蒙,后又曾跟随骆玉笙学习,1961年与刘志光、李世明、韩桂芬共同拜入白派京韵大鼓艺术家阎秋霞门下,成为了白派京韵大鼓第三代演员的门长。赵学义天资聪颖,学习刻苦,除向阎秋霞老师学艺外,还曾向白云鹏先生的好友,西河大鼓名家张起荣学习白派曲目《花木兰》、《风仪亭》等;向梅花大鼓名票周粼阁学习金派梅花大鼓;向西河大鼓名家田荫亭学习西河大鼓《锅炉开刀》等;向京韵大鼓名家骆玉笙先生学习《击鼓骂曹》、《将相和》、《黄继光》等曲目。她擅长书法,精通扬琴木琴伴奏,首届津门曲荟的时调《要女婿》就是由她伴奏的,现存部分赵学义少年时用小楷所抄之瑞安鼓词传世。文革期间,文化战线受到冲击,年轻的赵学义被迫停止舞台演出,调到资料室工作,这一时期她阅览了大量的资料,吸收了丰富的营养。文革结束后,赵学义重返舞台,与自己的丈夫——曲艺乐师韩宝利妇唱夫随。他们排演了大量传统曲目,并挖掘整理了久已失传的众多曲目,重新设计唱腔,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如《哭祖庙》、《金定骂城》、《绿衣女》、《凤仪亭》等,经不完全统计其生前所演曲目有六十余段。与此同时,又投入大量精力创演新曲目,为各派京韵大鼓、梅花大鼓、河南坠子、单弦、时调等曲目设计唱腔,由他们夫妇设计唱腔的曲目不计其数,其中很多已成为了当今观众喜爱的曲目。80年代,成为了赵学义最为光辉的一个时期。1986年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成立后,赵学义担任鼓曲专业教师直至逝世。她在团内担任繁忙的演出任务的同时,不惧风霜雨雪,20年如一日,严谨教学,认真传艺。2006年3月23日,赵学义不幸因病去世,享年62岁。
艺术风格
赵学义的演唱,台风婉约大气,唱腔柔和细腻,充分展现了白派的委婉精致、朴实清雅的风格,更突出显示了女性心怀、注重抒情的表叙。她的演唱,吐字发音极为考究,字尾归韵饱满,给人以美的享受。她鼓板技艺出众,鼓点多变,与韩宝利的伴奏相得益彰,堪称鼓法最出众的白派京韵大鼓演员。她的弟子于会江很好地继承了乃师的鼓板技艺。
主要作品
《哭黛玉》《宝玉娶亲》《哭祖庙》《凤仪亭》《金定骂城》《探晴雯》《孟姜女》《遣晴雯》《黛玉焚稿》以及新编系列曲目《梁祝哀史》等。
参考资料
鼓曲名家赵学义逝世.新浪娱乐.2024-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