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叶红似二月花
1942年3月,茅盾由香港脱险来到广西桂林,在写完报告文学《劫后拾遗》(后改名《脱险杂记》)后,于8月开始写作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简称《霜叶》)。
《霜叶红似二月花》是茅盾继《腐蚀》之后写的又一部力作。该书于1997年12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总页数300页,豆瓣评分7.4分。该书以“五四”前夕江南村镇为背景,描写新兴资本家和豪绅地主勾心斗角、相互倾轧以及他们与农民的尖锐矛盾,中间穿插着几对青年男女的感情纠葛,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该书布局严谨,场面宏大,情节复杂,语言典雅,是一部富有民族风格的佳作。《霜叶红似二月花》是一部家族小说,通过侧笔勾勒、层层推进的写法,将社会事件描写放入家庭内部,有《红楼梦》的韵味。
内容简介
本作品揭开了20世纪初、“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社会的一角:描写了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代表的惠利轮船公司经理王伯申与封建没落地主赵守义之间的勾心斗角。中间穿插着青年地主钱良材改良主义的努力及失败,以及围绕着他们家庭生活的变迁及个成员感情世界的微妙变化,显示出中国社会巨大变化之前的种种征兆。
这部小说展现茅盾“社会剖析型小说”风格的端倪,即深入社会人生,展现广阔的社会内容,以理性分析来剖析社会现象,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展现整个时代的变动。描写典型环境与其中生活的典型人物,以及这类人物在环境中性格的发展,在当时具有一定社会与文学意义,是继承创造社“为人生”的文学主题下对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新开拓。
遗憾的是,这部“本来打算写从‘五四运动'到1927这一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大变动”的作品,40年代只写出第一部,成为残稿。
作者简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参考资料
霜叶红似二月花.百家号.2024-04-02
霜叶红似二月花.豆瓣.2017-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