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方塔
松江区方塔,原名“兴圣教寺塔”,是一座位于上海松江区方塔公园内的佛塔,是上海松江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松江的著名地标之一。
松江方塔始建于北宋熙宁、元祐年间(1068—1094年),位于当时华亭县治西南比它早建一百多年的兴圣教寺范围内。塔高42.5米,共9层。为砖木结构,呈四方形,因此被俗称为方塔。塔身瘦长,大出檐,体现了盛唐时代建塔的特点。塔下的地宫曾发掘出大量文物,包括舍利和古钱币。1937年抗战爆发,之后方塔后因年久失修,檐牙剥落,塔身凋敝。20世纪70年代,人民政府出巨资修复了方塔。之后方塔作为上海市的标志,每天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的气象节目中。
1996年11月20日,该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概况
方塔原名“兴圣教寺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松江区东南部,中山东路南侧方塔园内。
松江方塔斗拱大部分保留宋代原物;券门上的月梁,外檐之罗汉枋、撩檐枋等均为原物,是江南古塔中保存原有构件较多的一座,方塔顶上的塔刹高7.85米。
1974一1977年重修,恢复腰檐、平座、栏杆等。
松江方塔形体优美,玲珑多姿,为我国南方古代建筑中所少见,是国内保护最好的古塔之一,成为古城松江的象征。
该塔的形态结构因袭唐朝砖塔的建筑风格,塔的平面呈正方形,通高42.5米,共9层,底层每边宽6米。
塔身各面均有砖砌圆形壁柱,柱上装有木制斗拱来承托木构的瓦屋檐。
塔外壁四面均开有门壶形的门洞,门上有目梁,门内通道上施叠涩澡井,内室用券门,设有木梯,可层层登高。
塔上的木构件多为宋代原物,第七、八、九层则是清代改砌的,形制与下面几层不同。
在塔基下还发现有地宫一座,安放有石匣1个,银盒石匣2个,匣内藏有宋代钱币42枚、铜菩萨坐像和卧像各1尊。
此外,方塔前还有明代建造的砖雕照壁一座。
方塔是江南地区造型最美的古塔之一,仰观塔身外形,古朴秀美,高耸入云。顶部由复盆、相轮、宝瓶等组成高达8米的塔刹。
有4条铁索从尖顶分别系向9层的四角塔檐,名“浪风索”。
塔檐翘角处系有铜铃,名曰“惊鸟”,上下计有36只。风吹铜铃,叮当声,悦耳动听,响彻方圆数里。
登高九层外廊,凭栏俯瞰,全城景色,尽收眼底。
方塔历史
方塔在宋代熙宁至元祐年间(公元1068—1094年)建于兴圣教寺——兴圣教寺建于五代十国后汉乾佑枯二年(949年)——内,故名兴圣教寺塔。
在南宋和元、明时曾多次进行修,至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四年(1844年)进行大修,更换了塔刹,当时曾被誉为江南造型最美的塔。
清代《松江竹枝词》有一首专记方塔:“巍巍楼阙梵王宫,金碧名蓝杳霭中。
近海浮屠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但近百年来,损坏严重,下面走廊和塔内各层木结构大部毁坏,楼板扶梯仅剩一层,塔身向西北倾斜约54厘米,地坪一片残砖碎瓦、荒草枯藤。
1975-1977年重修,恢复腰檐、平座、栏杆等,修葺一新的方塔端庄挺拔,造型优美,巍然屹立,玲珑多姿,已成为古城松江区的象征。
修复措施
1955年7月,县文教科采取了保护性措施。
1975~1977年,在市文管会指导下,松江文化部门组织力量,进行复原大修,以“不改变原状’为原则。
凡宋代原构件以及元、明、清代修补件,未损坏的全部保留;损坏的予以修补、加固;残缺的照原样修复;找不到原样的则参照江南地区同时代的塔型,结合此塔的风格特点,予以重制。重制时,换去腐蚀的塔心木,重装塔刹,补换相轮。
塔刹由塔心木、铜葫芦、相轮铸件、浪风索等组成,高7.85米。相轮铸件共29件,重约5吨。
塔心木长15米余,重约900公斤,因年久渗水,腐朽严重。此次修缮,重铸更换八角龙头露盘1个,相轮5个,铁筒7个,仰莲覆盆1个,并新换了塔心木。恢复各层扶梯、楼板、平座、腰檐和“寻杖式”栏杆,重建了围廊。
对历代遗存的木构件,都采用间苯二酚缩水甘油醚调制的高分子封护加固剂涂抹,其余木构件都用油桐涂刷多遍。
经过加固涂刷后的木构件,既能防蛀、防腐,又增加了强度和承力,而木纹清晰,保持“古旧”的风貌。
经过修复后的方塔,造型美观,做工精巧。尤其是斗拱、壶门上的月梁及砖身上的撩檐枋等,十分古朴秀美,其中斗拱至今保存宋代原物60%以上。底层有“地宫”,为一离地面1.5米以下砖室,内有石盒、铜佛等遗物。
参考资料
寻宋江南|松江宋代方塔,历经千年傲然挺立.腾讯网.2024-03-19
方塔名考.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2024-03-27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