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险大塘
西险大塘位于东苕溪的右岸大堤,是杭州市北部一道重要的防洪屏障,历来是重要的一项水利工程,因位于杭州之西,堤塘险要,故称西险大塘。
简介
西险大塘起自余杭街道的石门桥,经余杭、瓶窑镇、安溪县、獐山至湖州德清大闸止,全长44.94公里,其中杭州市境内长38.98公里。西险大塘是杭州城市防洪和杭嘉湖平原的安全屏障。
历史沿革
西险大塘是一项古代水利工程,始建于东汉,建成于宋代。东汉熹平年间(172-178),余杭县令陈浑在沿塘一带增设陡门塘堰数十余处。南宋淳熙六年(1179),钱塘县分段筑塘间以陡门,名为“十塘五闸”。明永乐间(1403-1424),苕溪水冲决化湾塘闸,淹没民田,朝廷遣户部尚书夏原吉、通政使赵岳来浙,督修三年告成。正统十年(1445)又,遣工部侍郎周经来浙,动支仓米3700石,南关厂木3000株,修筑如故。嘉靖三十六年(1557),对黄鄱塘等进行加高培厚。万历三十六年(1608)五月,化湾塘闸被冲毁,杭州市县令聂心汤主持先筑备塘,后修水闸。万历三十九年(1611),余杭区险要地段900丈,用木桩、块石加固堤脚,挑土培厚,次年完成。清雍正五年(1727),修压沙塘58丈。1946年,由专署召集有关各县代表组织东苕溪南北湖水利参事会,开始疏浚东苕溪与抢修西险大塘,次年2月,对杭县段堤塘进行全面修补。
历年维护
古代
东苕溪西险大塘在古代堤塘低矮单薄,经常出现险情和坍塘闸的情况,其中有记载可查的,自明永乐元年(1403)至清光绪八年(1882)就发生16次。
现代
建国以来,西险大塘除岁修维护外,大规模整修加固在8次以上,规模最大的要数20世纪80年代后的2 次。1984年6月的大洪水,超过历史最高记录,西险大塘出现严重险情,经军民全力抢救才脱险。1984年秋,政府决定对西险大塘进行全线除险加固,主要是在堤身三分之一高度的背水坡上筑一条7米以上的石渣平台,以保护堤身稳定;对渗漏地段做导渗沟和套井围填;改建老涵闸等。工程耗资2000多万元,于1995年5月竣工。根据国家治理太湖的总体规划,杭州市自1995年10月开始,按百年一遇洪水标准对西险大塘又进行全线加高加固和防渗处理、退堤还溪等工程建设。这项工程加高加固堤防44.86公里,工程投资3亿多元,于2001年6月完工。工程完工后,整个东苕溪内部防洪体系得到完善,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拦、滞、御、导、排的防洪体系,使昔日的西险大塘成为让全市人民放心的“西安大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