隽永
《隽永》是西汉初期纵横家蒯彻所著的书籍,书中蒯彻论述了战国时期说士的权变,并自序其说,共包含八十一首。司马迁《史记》中关于蒯彻的所有言辞,如“蒯彻说范阳令”“蒯彻劝韩信”等章节,均来源于此书。遗憾的是,该书在西汉末年就已经失传。
书籍介绍
蒯通所编纵横家书称为《隽永》,颜师古《注》说:“隽,肥肉也。永,长也。言其所论甘美而义深长也。”所谓“纵横”,就是指外交和兼并战争的合纵连横。所谓“短长”,也是指谋求外交和兼并战争胜利策略的短长,而自称为策谋最长的,因而汉初皇家书库所藏纵横家书的选本,有称为《战国策(上下)》的,有称为《短长》的,更有称为《长书》或《修书》的。“修”就是“长”的意思。
史书记载
《汉书》:通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首,号曰隽永。
相关考证
从《汉书·蒯通传》所载蒯通的言行来看,其人的确是西汉建国之前一位长于“游说之术”的纵横家,其说范阳令徐公“毋战而略地,不攻而下城,传檄而千里定”,正是上文曾引《战国策·齐策五》苏秦称商鞅所谓“拔城于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其说韩信“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似乎时不再来”,又正司马贞《史记索隐》所谓“《战国策》皆有此文”者也。
此皆可为例证。故《汉书·艺文志》亦载蒯通于“纵横家”,着録其书“《蒯子》五篇”。《史记·田儋列传》“蒯通者,善为长短说”下司马贞《史记索隐》曰:“言欲令此事长,则长说之;欲令此事短,则短说之;故《战国策》亦名《短长书》是也。”
蒯通是楚汉之际著名的纵横游说之士,最后“阳狂为巫”,曾“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而为《隽永》,故他综合战国那些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说士”言论与思想,“假名”为“鬼谷子”撰成自神其说的《鬼谷子》一书,应该是最有可能的了。《隽永》本有八十一首之多,属蒯通“自序”而成。而所谓“序”当如《汉书·艺文志》所载《刘向所序》《扬雄所序》之类“称‘所序’者”,“盖犹今之丛书也”。“序”即“序次”,乃编纂之意。当然,即使我们认同《战国策》为蒯通所“序”,将记战国纵横策士们言行的“《战国策》三十三篇”和《汉书·艺文志》所载“《蒯子》五篇”加在一起,视为《隽永》的一部分,也不过三十八篇之数,也远不足《隽永》八十一首之数。这的确难以考证。
但“《隽永》八十一首”之数是如此之多,如果说传本《鬼谷子》二卷(上、中卷)十四篇当初即在《隽永》之中,这也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当初司马迁父子都很清楚《鬼谷子》一书复杂的形成经过和它实际属于蒯通《隽永》一部分,故他们在引用出于《鬼谷子》的“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的时候,就没有如引用《易·系辞》一样,说明为引自“《易大传》”,而是隐去了其出处;而刘向及《汉书·艺文志》则在《隽永》中的“《战国策》三十三篇”入“《春秋》类”,“《蒯子》五篇”入“纵横家”之后,遂将神秘莫测的《鬼谷子》一书弃置不顾。因为《隽永》(蒯通“所序”)原不在《汉书·艺文志》着録之列,也就没有“省《鬼谷子》”的帮助了。
参考资料
蒯通.燕赵文化资源数据库.2023-12-15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史记九十四.识典古籍.2024-09-23
汉书.识典古籍.202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