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莹
谭莹(1800年—1871年),字兆仁,号玉生,广东广州府南海区(今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沙龙村)人。清代官吏、文学家。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四年举人,曾任化州市训导,后升任琼州府学教授。
人物简介
谭莹长于骈文,好搜辑粤中文献,助友人伍重曜刻《岭南遗书》《粤雅堂丛书》《乐志堂集》。其子谭宗浚(1846-1888)原名安,字叔裕。南海人。少承家学。1861年中举人。1874年举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撰修,方略馆协修等。1876年督学四川省。1882年充江南乡试副考官,嗣出任云南省粮储道、按察使。后以病告归,至隆安县道卒。工诗文,熟于掌故。著有《希古堂文集》(甲、乙集)、《辽史纪事本末》《芳村草堂诗抄》《于滇集》等。为谭家菜创始人。
谭家菜由清末官僚谭宗浚的家人所创。一八七四年(同治十三年),南海区人谭宗浚,殿试中一甲二名进士(榜眼),入京师翰林院为官。居西四羊肉胡同,后督学四川,后又充任江南副考官。谭宗浚一生酷爱珍馐美味,亦好客酬友,常于家中作西园雅集,亲自督点,炮龙蒸凤,中国历史上唯一由翰林创造的“菜”自此发祥。他与儿子刻意饮食并以重金礼聘京师名厨,得其烹技艺,将广东菜与北京菜相结合而自成一派。
谭莹是清代的一位官员和文学家,字兆仁,号玉生,生于1800年,卒于1871年,原籍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今广州)。他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成为举人,曾担任化州训导,后升任琼州府学教授。谭莹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学术贡献而闻名,尤其擅长骈文,并对粤中文献有深入的搜集和研究。他曾协助友人伍重曜刻印《岭南遗书》《粤雅堂丛书》和《乐志堂集》等重要文献,对岭南文化的建设和推动有着重要影响。
谭莹的学识渊博,治学态度严谨,他在学海堂担任学长期间,倡导以经史及汉魏六朝唐宋诗文为主的讲学宗旨,反对时文制艺,力主打破汉学与宋学门户之见。他的治学思想和方法受到时人的推崇,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谭莹还因其丰富的藏书和对书籍的热爱被誉为“广东书柜”,其藏书量达到20余万卷。
谭莹的个人著作包括《乐志堂诗文集》32卷,约41万字,以及《庚申修禊集》3卷,约3万字。他的儿子谭宗浚也是一位学者,1861年中举人,1874年举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同时也是“谭家菜”的创始人。谭莹的一生对丰富岭南文库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在光绪年间被聘为《广州府志》分纂,以及两度被聘为《南海县志》及续修《南海县志》纂修官。
藏书故实
谭莹一生藏书达20余万卷,这在当时是一个极为惊人的数字,显示了他对书籍的深厚热爱和广泛兴趣。他曾表示“天下莫秽于聚财,莫雅于聚书”,这反映了他对于藏书的高尚情操和价值观。谭莹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他曾主持广东最高学府学海堂学长教职达30余年,并且主持粤秀书院、越华书院、端溪书院院监数十年,他的藏书无疑为这些教育机构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谭莹与好友伍崇曜合作,广搜博采,精心研考,编辑汇刻了大量书籍,包括《岭南遗书》《粤十三家集》《楚庭耆旧遗诗》《粤雅堂丛书》和《舆地纪胜》等,这些书籍对于丰富岭南文库作出了重大贡献。谭莹的主要著作包括《乐志堂诗文集》32卷,约41万字;《庚申修禊集》3卷,约3万字,这些作品也体现了他的学术成就和文学才华。
谭莹的藏书故事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学识和修养,也反映了当时广东地区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情况。他的藏书和学术工作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术成就
他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天资聪颖,记忆力超群。在文学上,他尤其擅长诗词和骈文,其作品深受当时文坛的赞誉。
学术思想
谭莹倡导以经史及汉魏六朝唐宋诗文为主的讲学宗旨,反对时文制艺,力图打破汉学与宋学的界限,推动学术的融合与发展。
社会贡献
谭莹在教育和文化方面有重大贡献,尤其是在丰富岭南文库方面。
曾被聘为《广州府志》分纂,并参与《南海县志》的编纂工作。
性格特点
性格坦率,淡泊仕途,不追求名利,专注于教书育人。
世系家谱
谭莹的家谱信息显示,他的曾祖父是泽慈,祖父是封昌,父亲是继镧。谭莹本人有两位子嗣,分别是谭家劼和谭家励。家谱中还记载了谭莹的后代,包括他的孙子谭声然,曾孙谭远贻、谭石海、谭石康等。
参考资料
清代职官资料库.清代职官资料库.2024-09-02
人物.人物.2024-08-27
谭莹.谭莹.2024-08-27
谭莹(清末维新人士)详细资料大全.历史新知网.202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