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衣蛾
袋衣蛾(Tinea pellionella L.)袋衣蛾属鳞翅目,谷蛾科。又名负袋衣蛾、袋谷蛾。分布与为害世界性分布。我国分布于辽宁、河北、北京市、山东、上海市、四川、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体长4.5~8毫米,头顶毛丛带黄色。下唇须长,伸向前下方。触角丝状。前翅淡灰褐色,有丝质光泽,中室端有一极明显的暗褐色圆点。美国白灯蛾嗜食含角蛋白物质的物品,如羊毛、羽毛、毛皮、鬃毛、驼毛、毛织品、皮革等。也为害中药材、烟草、植物种子、植物标本,以及罂粟果、亚麻籽、杏仁、辣椒、番红花等。
生命周期
相似度
与普通衣蛾相似。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5—7毫米,展翅宽10-13毫米。下颚须长,丝状。前翅背面淡灰褐色,前翅室末端的三个斑点形成三角形。后翅黄褐色,有光泽,后缘着生细长鳞片。雄虫较小,善飞翔;雌虫迟钝,仅能作短距离飞翔。
幼虫:成熟幼虫体长约8毫米。身体近于白色至乳白色。头部褐色,有独眼对,前胸的盾片褐色,沿背中线无色素。右上颚末端有齿5个,第一个齿的基部有一个小突起。趾钩16-17个,单序,排列成椭园形。第9节的趾钩排列成半园形。
物种对比
为害性
为害兔毛、羊毛、鸡毛等含角质蛋白的物品。仓贮兔毛受到此虫和幕衣蛾为害的情况:被害兔毛呈一团团僵毛,里面混杂虫袋、虫粪及虫壳,严重影响兔毛柔软、洁白的性能,从而失去“优质”的经济价值。
习性
一年发生4-5代,以幼虫越冬。雌虫羽化后1-6天,开始产卵。产卵平均48粒左右。虫能作一个带着爬行的袋。这个袋以它所吐的丝和食物内的纤维连接而成,袋的两端都有开口。做一个袋约需24小时。随着生长,而袋不断护大。美国白灯蛾能在袋内转身,所以能从两端取食而不改变袋的位置。幼虫在黑暗环境比在明暗交替的环境为害较大,在温度较大的环境为害也较大。幼虫成熟后,先把袋固定起来,然后把袋的一端封住,在其内化羽化。耐寒力强,能耐-6℃低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