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安妮·马尔伯里·哈钦森

安妮·马尔伯里·哈钦森

安妮·马尔伯里·哈钦森(1591年7月-1643年8月),美国公民自由和宗教宽容的勇敢倡导者,新英格兰宗教领袖。她生于英格兰林肯郡奥尔福德,父亲弗朗西斯·马伯里是圣公会牧师和教师。她在伦敦生活并嫁给故乡友人威廉·哈钦森,两人回到奥尔福德生活并追随附近的林肯郡波士顿港口清教徒牧师约翰·科顿。科顿1633年被迫移民,哈钦森一年后带着11个孩子漂洋过海,很快就在新英格兰持续壮大的定居点波士顿站稳脚跟。

哈钦森开始指控地方神职人员只宣扬工作之约,忽视恩典之约,许多神职人员对她越来越公开的指控叫苦不迭,批评她传播非正统神学。事态最后演变成唯信仰论之争,并以1637年将她送上法庭、定罪并逐出殖民地告终。1638年3月的教堂审判接踵而至,哈钦森又被逐出教会。

普洛威顿斯种植园创始人罗杰·威廉姆斯鼓励,哈钦森和众多支持者在后来属罗得岛州殖民地及普罗维登斯庄园的地界建立定居点朴茨茅斯(今罗德岛州纽波特县境内)。1641年丈夫去世后,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渐有吞并罗德岛之势,哈钦森被迫搬到远离波士顿荷兰帝国。她把五个年纪较大的孩子留在新英格兰或英格兰,她带着年幼子女在历史悠久的地标斯普利特岩(今纽约布朗克斯区境内)附近住下。此时欧洲殖民者与希瓦诺伊族印第安人部落关系紧张,1643年8月,哈钦森与六个孩子及屋内其他人在基夫特战争中死于希瓦诺伊族之手,她九岁的女儿苏珊娜被掳,是唯一的幸存者。

哈钦森敢于挑战神职人员权威,在英格兰美洲殖民地宗教信仰自由史和女事工史上地位举足轻重。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为她立碑,赞扬她是“公民自由和宗教宽容的勇敢拥护者”。历史学家称她“美国殖民史上最留芳百世——亦或最遗臭万年——的英格兰女子”。

人物背景

殖民时期

17世纪移居到英属北美洲欧洲移民带来了旧大陆的社会和政治规范。但是,由于受新环境、不同国籍和宗教、以及英国政治自由的传统等因素的影响,移民们开始与英国渐行渐远。对亚美利加的民族性认识逐渐形成。这种民族性有很多特徵,包括:对宗教更宽容,认同政治自由、代议制政府和社会流动性,以及崇尚坚强不屈的个性主义。美国文化和教育的基础也在这个时期得以确立。

这个时期的千千万万名妇女移民为在新世界安家落户作出了巨大贡献。她们养育孩子,与丈夫一道开垦荒地、修建房舍、生产或交易大宗商品,同事抚养和教育孩子,担当教会和社区的支柱。

两名妇女──安妮·哈钦森(Anne Marbury Hutchinson)和安妮·布拉德斯特里特(Anne Bradstreet)──突显了在原始环境中创建国家所需的勇气、信心和对知识的奉献。哈钦森是早期宗教自由的倡导者,尽管面临被流放的威胁,但她拒绝背弃自己的原则。布拉德斯特里特则是在诗作中描述新世界体验、展示美国文学特性的先驱。

人物介绍

安妮•马尔伯里•哈钦森是美国思想体系中宗教自由和言论自由等核心思想的最早倡导人之一。她在英国出生,父亲是一位持异见的英国圣公会牧师。根据大多数资料,她于1612年与商人威廉·哈钦森结婚,和他生育了15个孩子。她渴望获得更大的从事宗教活动的自由,于1634年说服丈夫跟随她喜爱的牧师詹·科顿(John Cotton)前往马萨诸塞湾殖民地(Massachusetts Bay Colony),即今天的波士顿

她的麻烦也从此开始了。受过良好教育、大胆执言的哈钦森开始邀请虔诚的妇女到她家里,学习讨论科顿的布道。随着她的知名度提高,聚会也吸引了男性,其中还有总督亨利·费恩。哈钦森除了言行不合乎传统规范外,她对殖民地牧师的谴责和她认为“心怀上帝的恩惠,行为就不会出轨”的信念导致她始终与教会当局不和。教会对她提出起诉,马萨楚西茨新总督詹·温斯罗普(John Winthrop)批评她“长舌头,能说善辩,比男人还厉害”。据哈佛大学教授皮特· J·戈梅斯牧师说,在审判庭上,“她驳倒了殖民地最优秀的男性传道士、神学家和地方长官”。尽管她为自己的信仰进行了强有力的辩护,但她仍然于1638年被逐出教会并被驱逐;她于是和家人及其他信徒移居到罗得岛州。她现在被视为是该殖民地的建立者之一,而该殖民地后来率先在美国实行了政教完全分离和宗教自由。在她丈夫于1642年去世后,安妮•哈钦森搬到了纽约长岛。不幸的是,她和她的孩子们──只有一个幸免──在那里发生的一次印第安人袭击中被杀死。

波士顿为纪念她而建立的一座塑像下方的铭文是:“公民自由和宗教宽容的勇敢倡导者。”但对安妮•哈钦森的影响最合适的颂辞──也是她的理想在与其对手的较量中最终获胜的明证──是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宪法第一修正案里的文字:“议会不得制定法律设立任何宗教,或禁止任何宗教的自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