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是由英国经济学人集团出版的杂志,由詹姆斯·威尔逊于1843年9月2日所创办,现任总编为贝德斯。
《经济学人》创刊时叫《经济学人:或政治、商业、农业和自由贸易期刊》,第一年《经济学人》发行量没超过两千份。1845年,《经济学人》刊出了第一篇关于中国的封面报道。1959年,《经济学人》的首个红色商标出现,1971年,首个彩色封面诞生。20世纪70年代,安德鲁·奈特任主编期间,《经济学人》迈入美国市场。1997年,《经济学人》北京办事处成立。到2001年,《经济学人》所有内页改成彩色。该刊虽然完成了从报纸到杂志的转型,但自称“本报”的习惯保留了下来。2012年,《经济学人》创建了中国专栏,是在美国专栏之后首次为单一国家增设版块。2018年9月,《经济学人》推出全新中原地区专栏“Chaguan茶馆”来探索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2020年12月17日,《经济学人》宣布,意大利当选该刊“年度国家”。2024年10月8日,《经济学人》发表题为《美国与中国:谁控制着亚洲的互联网?》的文章,文章针对中美两国在亚洲地区的互联网及数字化建设进行了对比分析。
《经济学人》旗下设有“The world this week”“Leaders”“Business”等多个栏目,每周一刊,以清晰的语言为读者提供深刻独到的分析见解。杂志内容涵盖热点新闻、政治、商业、科技和艺术等话题。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8世界品牌500强》榜单,《经济学人》杂志排名第381。
历史沿革
《经济学人》杂志创办于1843年9月2日。创刊时叫《经济学人:或政治、商业、农业和自由贸易期刊》,是为了反对当时的《谷物法》,并鼓吹自由贸易,第一年《经济学人》发行量没超过两千份。同年10月14日,《经济学人》首次以广东省为例探讨了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之后两年内,创始人、苏格兰人詹姆斯·威尔逊把《经济学人》副标题改为“商业时代周报、银行家公报、铁路监控,一份政治、文化的综合性报纸”,展现了相当远大的抱负。而詹姆斯·威尔逊的女婿白芝霍特是《经济学人》史上最有名望的主编之一,身为维多利亚时代显赫的智识精英也是银行家,他在《双周评论》和《国家评论》上发表的专栏很受英国政策制定者的欢迎,他主编的刊物自然也沾光。卡尔·马克思也曾形容《经济学人》是“金融贵族”的机关报。1845年,《经济学人》刊出了第一篇关于中国的封面报道,主张英国应对进口中国茶叶削减关税,并对几年后发生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表示了强烈的谴责。
1959年,《经济学人》首个红色商标出现,1971年,首个彩色封面诞生。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人》除短暂支持过哈罗德·威尔逊的工党政府外,大体上与保守党同调。与不少英国本土刊物不同的是,《经济学人》是美国资本主义的忠实拥趸及鼓吹者,热衷美苏冷战论调,支持越南战争。20世纪70年代,安德鲁·奈特任主编期间,《经济学人》迈入美国市场。此时的《经济学人》,已不是充满统计数据和行业术语的经济学内刊,其百分之八十的销量来自英国以外——据该刊自家调研称,在其英美之外的订户中每三人就有一位百万富翁。
1997年,《经济学人》北京办事处成立。到2001年,《经济学人》所有内页改成彩色。该刊虽然完成了从报纸到杂志的转型,但自称“本报”的习惯保留了下来。2010年,《经济学人》推出评估中国GDP增长量的指标“克强指数”,该指数包括三种经济指标“工业用电量新增”“铁路货运量新增”和“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的结合。2012年,《经济学人》创建了中国专栏,这是70年来该杂志首次为一个国家开辟专栏。上一次还是在1942年开辟的美国专栏。《经济学人》中国专栏编辑基弗德称,中国崛起对亚洲以及全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值得用更多的篇幅来报道这种影响。为了配合新专栏的开辟,1月28日出版的这期《经济学人》杂志封面文章也是关于中国的,讨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其转型。而在新开辟的专栏内,安排了六篇关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文章,包括云南省的烟草与咖啡种植业、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房地产行业等等。2014年《经济学人》纸版突破一百五十万份,之后几年略有下滑,不过其价格高昂的电子版补偿了落差。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七任主编中,有六位毕业于牛津大学。在任主编赞妮·明顿·班道斯是牛津最著名的“政界快速通道”PPE(哲学、政治与经济学)专业本科,哈佛大学硕士,编辑也几乎全是“牛剑”毕业。2015年11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同志在英国《经济学人》年刊《世界2016》中撰写了题为《中国经济的蓝图》的文章,主要论述了2016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同月21日,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在见到李克强时说:“我刚刚看到您在《经济学人》年终特刊发表文章谈2016年中国经济发展,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莫迪表示赞同李克强总理的经济理念。2018年9月,《经济学人》推出全新中国专栏“Chaguan茶馆”来探索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地缘政治紧张,外交部前副部长傅莹在《经济学人》发表文章《中美为何必须携手抗疫》,呼吁全球合作,并表示世界正在步入一个各国和各国人民比以往更加相互需要的时代。2021年7月17日,《经济学人》发表了一篇标题为:拜登的中国学说的文章。同年12月17日,《经济学人》宣布,意大利当选该刊“年度国家”,上榜理由为经济恢复迅速,且抗疫强劲有力。对此,德拉吉政府功不可没。《经济学人》称,意大利在过去一年的经济恢复速度显著,甚至已超过德、法这样的欧洲老牌强国。另一方面,意大利的抗疫成就也堪称欧洲领先,该国12岁以上人口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完整接种率达到85.2%,超1360万人注射了加强针,接种水平位于欧洲前列。当地时间2022年12月20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宣布,乌克兰获选《经济学人》2022年的“年度国家”,获奖原因是“乌克兰人民的英雄主义,以及勇敢地面对欺凌”。
2023年6月29日,《经济学人》发表《欧洲政治已经从复杂变得难以捉摸》的文章。2024年5月23日,《经济学人》发表封面文章《为何付钱给女性生孩子行不通?》,反对各国政府的生育补贴政策。2024年10月8日,《经济学人》发表一篇题为《美国与中国:谁控制着亚洲的互联网?》的文章,文章针对中美两国在亚洲地区的互联网及数字化建设进行了对比分析。
现状
内容结构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是由英国经济学人集团出版的杂志,创办于1843年9月2日,每周一刊,期刊以清晰的语言为读者提供深刻独到的分析见解。杂志旗下栏目内容涵盖热点新闻、政治、商业、科技和艺术等话题,聚焦全球事件的始末,探究故事背后的逻辑,启发读者多角度思考。
参考资料:
采编人员
《经济学人》现任总编为贝德斯,贝德斯曾在国际货币基金(IMF)担任经济学家2年,于1994年加入《经济学人》,曾担任商业新闻主编,她也是这份英国权威刊物《经济学人》创刊172年来的首位女总编。此外,《经济学人》的主要编辑人员还包括:The World Ahead栏目总编辑汤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经济学人》Business栏目总编辑吴晨。
其他媒体形式
《经济学人》在安德鲁·拉什巴斯时期制定出了较为合理的转型路径。《经济学人》的印刷端保持了一向的优势,而数字端的增长也开始突飞猛进。2012年3月,《经济学人》传统印刷端在全世界的发行量达到了150万,同时数字端付费订阅者数量也达到了12.3万。2011年11月,《经济学人》网站的PV达到3800万,同比提升了27%;2012年3月,《经济学人》网站的月UV达到780万,同比提升了40%。2015年,《经济学人》数字端的订阅者总量达到了46万,同比提升了3.5%。同时,《经济学人》的传统印刷端订阅者仍有114万。之后,在已有《经济学人》同名APP的基础上,《经济学人》又做出了一次极具价值的尝试——推出了另一款APP:Economist 意式浓缩咖啡(“经济学人浓缩咖啡”)。这款产品打破了《经济学人》每周更新的传统,每个工作日早上都会推送5篇精选文章,帮助用户通过APP或邮件推送掌握全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最新趋势,而非付费订阅用户只能阅读其中一篇。
2015年4月,《经济学人》乘胜追击,发布了旗下首款中英双语APP“经济学人商论(The Economist Global Business Review)“。这款内容应用由跨国团队全力打造,每月精选30篇文章,涵盖商业、金融及科技领域全球趋势的深度分析,推出短短一年内下载超过50万次。
所获荣誉
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8世界品牌500强》榜单,《经济学人》入选,排名第381。
影响
《经济学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杂志之一,也堪称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作为最知名的全球发行杂志之一,《经济学人》传阅了200多个国家 ,这本政经杂志的忠实读者包括政商学界的决策者、企业家、各界精英人士等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群,从亨利·基辛格到安格拉·默克尔,再到比尔·盖茨和马云。据美国福克斯广播公司商业的采访,比尔·盖茨会把《经济学人》一页不落的翻阅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董事长、沃伦·巴菲特的左右手查理·芒格也是《经济学人》的忠实粉丝。谷歌董事长兼CEO埃里克·施密特曾称赞《经济学人》为思考全球问题的最佳指引。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也评价到:“这是一本非常高质量的杂志,是世界的窗口”。此外,包括奥巴马、巴菲特等领袖人物都是《经济学人》的忠实读者。
评价
《经济学人》杂志自创刊以来,由于文章大多短小精悍,严肃又不失诙谐,成为社会精英必不可少的读物。(中国日报 评)
《经济学人》杂志的大多数文章写得机智、幽默、有力度、严肃又不失诙谐,并且注重于如何在最小的篇幅内告诉读者最多的信息,是全球阅读量最大的时政杂志之一。(浙江大学国际学院 评)
争议事件
歪曲采访
2022年1月,《经济学人》中国专栏“茶馆”的主编对自媒体人赛雷展开采访,但其实这次专访并未带着真诚和善意。《经济学人》在后来刊登的文章里歪曲了赛雷的采访内容,并将中国年轻人自发的爱国之情和极端的“民族主义”混淆,把制作事实核查的视频描绘为“有利可图”的生意。
污名化中国
2022年2月14日,有微博网友称,谷爱凌在社交媒体Ins上批评《经济学人》用筷子污名化中国。《经济学人》发文称“曾为美国赢得一枚自由式滑雪金牌的谷爱凌,决定转而为中国参赛”,并配了一张用筷子夹住谷爱凌的图。对此谷爱凌在《经济学人》这条帖子的评论区里回复。这则帖子发布于2月4日,但实际内容与网友所述已经有所不同,是一篇没有筷子的配图,但帖文标题仍写道:“寒冷战士:为什么谷爱凌抛弃美国队去中国滑雪”。尽管如此,还是有网友在社交媒体推特上贴出了那张谷爱凌被筷子夹住的配图,写道:“这不是PS。《经济学人》的早期版本(现在已被删除)决定用右边图作为文章封面,以说明‘中国是如何用……筷子夹住了才华横溢的谷爱凌的’。该网友转发的推文写道:“在遭到强烈抵制后,《经济学人》悄悄地将筷子从谷爱凌插图中移除。”而网友爆料的谷爱凌在《经济学人》留言区回复的评论,也疑似随着该英国媒体删帖一起被删除。
“猪比中国人吃的多”事件
2022年6月23日,《经济学人》发布了一篇题为《世界上大部分粮食并非被人类吃掉》的文章。文章作者认为将粮食用作畜饲料和生活燃料的行为加剧了本就严峻的全球粮食危机问题,并将猪所食用的粮食总量和中国人消耗量相提并论。此事引发了众多网友痛斥,称此举是种族主义行为。
抹黑阿拉伯人
2022年8月,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经济学人》在七月底刊登了一篇文章,文章的主要是在抨击沙特王储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但文章的配图却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经济学人》选择以一个带着粉色花格头巾的配图形象来代指萨勒曼本人,这种头巾在阿拉伯国家十分常见。不过作者却在头巾旁边配上了一个炸弹,这在外界看来有着十分强烈的种族歧视意味。这张图片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众多阿拉伯民众都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认为《经济学人》是想要抹黑阿拉伯人的形象,试图“妖魔化”阿拉伯人。为了对该杂志的错误行动表示反对,已经有部分相关人士举行了相应的抗议活动,以这样的方式向其施加压力。
参考资料
坚守自由贸易,将全球化进行到底 ——经济学人集团庆祝175周年.手机环球网.2024-06-14
《经济学人》为什么自称报纸而非杂志?.央视网.2024-10-14
英《经济学人》任命新总编 系172年首位女总编.环球国际.2024-10-14
西书参赞|《经济学人》的上帝视角.澎湃新闻.2024-10-14
英国经济学人全球出版人兼首席营运官布朗特:为建立中国和世界沟通的桥梁而骄傲.中国经济网.2024-06-14
英国《经济学人》推出全新中国专栏“Chaguan茶馆”.新浪网.2024-06-14
因经济恢复迅速,意大利当选《经济学人》年度国家.人民资讯.2024-10-14
美国与中国:谁控制着亚洲的互联网?.参考消息.2024-10-14
《经济学人》阅读全攻略:四六级必考的杂志,你看懂了吗?.Kindle杂志公社.2024-10-14
The Economist.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2024-10-14
2018年(第十五届)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隆重揭晓.世界品牌实验室.2022-10-30
2018“世界品牌500强”出炉:国家电网、海尔、腾讯等38家中国品牌入围.新华社客户端.2024-10-14
《经济学人》如何报道中国?.新京报电子报.2024-06-14
英国《经济学人》开中国专栏 70年来头一次.金羊网.2024-10-14
李克强撰文解惑中国经济:2016,往哪走?.人民网.2024-06-14
傅莹:新冠病毒疫情之后的世界.观察者.2024-06-14
《经济学人》:高估自身实力误判盟友反应,拜登的中国学说行不通.中青在线.2024-06-14
《经济学人》把2022“年度国家”给了乌克兰.今日头条.2022-12-21
英国《经济学人》:欧洲政治已经从复杂变得难以捉摸.百家号.2024-06-14
梁建章、黄文政:需要回到底层逻辑来思考人口问题.今日头条.2024-06-14
斯丹迪奇:美国单极时代已结束 世界更混.中国评论新闻网.2024-10-14
我是《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吴晨,关于全球经济形势,问我吧!.澎湃新闻.2024-10-14
先驱Vol.4|“异类”经济学人的逆风增长.36氪.2024-10-14
读《经济学人》,远不只是积累谈资.经济学人集团.2024-10-14
《参考消息》聚焦丨长沙,一座智慧之城.长沙发布.2024-10-14
业界巨头晨读都看什么?.中国日报网.2024-10-14
经济学人集团庆祝在华二十周年.环球网.2024-10-14
让阅读《经济学人》成为一种享受.中国日报网.2024-10-14
我接受了英国《经济学人》采访,切身体验了深深的恶意.财经头条.2022-10-30
还有这事?网友发现英《经济学人》发“筷子夹谷爱凌”图,谷爱凌回怼后删图.环球网.2022-10-30
称“猪比中国人吃得多”后《经济学人》删除不当推文:本意绝不是要引起分歧.今日头条.2022-10-30
英媒向中国道歉后,又发了一张图,引发阿拉伯人强烈不满|萨勒曼|种族主义.网易.202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