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乔治·埃米尔·帕拉德

乔治·埃米尔·帕拉德

乔治·埃米尔·帕拉德(George Emil Palade,1912年11月19日—2008年10月7日),罗马尼亚出生的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因在细胞生物学领域的贡献而与克里斯蒂安·德·迪夫和阿尔伯特·克劳德共同获得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的研究成果包括电子显微镜技术的改进、核糖体的发现以及对高尔基体的研究。

早年经历

乔治·埃米尔·帕拉德于1912年11月19日出生于罗马尼亚雅西,父母分别是哲学教授和学校教师。

1930年,他进入布加勒斯特大学(Carol Davila 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Pharmacy)学习医学,并在1940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帕拉德在罗马尼亚军医队服役。

战后,于1946年移民至美国,开始在纽约大学从事生物学研究。

主要贡献

帕拉德在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的病理学部门与电子显微镜技术人员合作,于1958年成为该所细胞学教授。他的研究发现微粒体(后称为核糖体)中含有高量的核糖核酸,并阐明了蛋白质在核糖体的RNA链中产生,并通过内质网依附的核糖体转移到细胞外。此外,他还对豚鼠胰腺的研究揭示了微粒体与细胞内传输的关联。

1973年至1990年,帕拉德在耶鲁大学医学院继续指导细胞生物学研究。随后,他担任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大学细胞和分子医学系的科学事务院长,并参与该校癌症中心糖生物学研究项目。他的研究还涉及区分肿瘤血管与正常血管的差异,以及破坏供给肿瘤营养的血管。

研究方法

帕拉德是阿尔伯特·克劳德的学生和助手,他改进了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动物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他的实验方法包括使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将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静态描述转变为动态研究,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模式。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