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八斑球腹蛛

八斑球腹蛛

八斑球腹蛛(Theridion octomaculatum)是蜘蛛目球腹蛛科珠蛛属的一种蜘蛛,体长2-3毫米,颜色多样,包括淡褐色、白色、黄色和棕褐色。该物种在上海、江苏省浙江省、湖北、湖南省四川省广东省等地有分布。八斑球腹蛛的寄主昆虫包括棉蚜、马、红蜘蛛大叶蝉科小造桥虫棉铃虫等,这些寄主昆虫对水稻和棉花等作物造成危害。

基本信息

中文名:八斑球腹蛛

拉丁学名: Theridion octomaculatum Boes. et Str.

纲:蛛形纲

目:蛛形目

科:球腹蛛

属: 0

功能类别: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棉蚜、蓟马、红蜘蛛、叶蝉、小造桥虫、棉铃虫

寄主危害作物:水稻、棉花

形态特征

体长2~3毫米。多呈淡褐色、白色、黄色、也有呈棕褐色。颈沟明显,背中窝处有褐色纵斑。腹部圆球形,背面中央有8个小黑点,纵向排列成两行。眼8个,排成4—4两列,前、后两侧眼相靠近。卵囊常附于雌蛛的腹部末端。外雌器两侧有三角形的褐色斑。

生物学特性

在稻田内较常见,多在稻丛基部结不规则小网,捕捉小型昆虫,甚少离网活动。

地理分布

小行星2197江苏省钱塘江、湖北、湖南省四川省广东省

相关文献

邹运鼎,李磊,毕守东,娄志,丁程成,高彩球,李昌根. 石榴园棉蚜及其天敌之间的关系[J]. 应用生态学报,2004,(12).

严克华,钱泽岭,曹琴,单晓林,陈辉民. 蜘蛛目常见种在两类棉田的消长动态与分布[J]. 安徽农业科学,2004,(2).

徐文华,吴春,王瑞明,单晓玲,武进龙. 江苏沿海棉区蜘蛛优势种在转Bt基因棉的棉田动态分布[J]. 江苏农业学报,2004,(1).

吴梅香,黄梅,尤民生 小菜蛾捕食性天敌主要类群——蜘蛛的初步研究[J]. 武夷科学,2003,(0).

缪勇,邹运鼎,孙善教,叶成瑞,李桃春,叶世炉,邢建国. 棉蚜及其捕食性天敌时空生态位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2003,(4).

刘汉才,李晓宏,陈谦,吴正川. 八斑球腹蛛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农田内发生规律[J]. 湖北农业科学,2002,(5).

郑雪生. 稻田蜘蛛目消长保护与利用[J]. 福建稻麦科技,1999,(3).

徐来杰,王月娥. 稻田蜘蛛种群动态及其保护措施[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

赵新惠. 注意保护农田蜘蛛[J]. 农业知识,1998,(9).

邹运鼎,毕守东,孟庆雷,耿继光,陈高潮,王公明,李甲林. 天敌对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种群数量影响程度的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1998,(6).

邹运鼎,毕守东,陈高潮,孟庆雷,耿继光,王公明,李甲林. 各种天敌对棉蚜种群数量影响程度的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1998,(5).

晋焯忠. 闽北稻田蜘蛛目种类、田间消长及与飞虱大叶蝉科相关性初步研究[J]. 福建农业科技,1998,(4).

?. 如何保护稻田蜘蛛[J]. 垦殖与稻作,1997,(4).

戈峰,陈常铭. 褐飞虱和八斑球腹蛛的呼吸代谢及其能量消耗[J]. 昆虫学报,1990,(1).

戈峰,陈常铭. 水稻-褐飞虱-八斑球腹蛛生态系统的能流[J]. 生态学报,1990,(2).

章炳旺,邹运鼎 棉田蜘蛛空间分布型的研究[J]. 植物保护,1989,(5).

戈峰,陈常铭. 八斑球腹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J]. 中国生物防治,1989,(2).

肖红英. 利用稻田蜘蛛目治虫试验总结[J]. 湖南农业科学,1981,(3).

林冠伦,钱贻隽,黄庆华. 江苏农田蜘蛛目及其消长的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1981,(5).

杨坤胜,陈祥,梁修仪,马健. 铜仁地区稻田蜘蛛的初步调查[J]. 贵州农业科学,1980,(5).

华中农学院植保专业稻田蜘蛛研究组. 稻田蜘蛛田间消长及保护利用[J]. 动物学杂志,1979,(2).

赵敬钊. 湖北省棉田蜘蛛发生规律的研究[J]. 动物学杂志,1979,(1).

赵敬钊. 棉田蜘蛛的研究和利用(一)[J].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