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是链球菌属中的一种,具有致病性强的特点。可引起皮肤、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呼吸道感染、流行性咽炎的爆发性流行。在菌落周围形成一个宽2~4 mm、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也称乙型溶血,因而这类菌亦称为溶血性链球菌,该菌的致病力强,常引起人类和动物的多种疾病。

病理分类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又称A群溶血性链球菌,是链球菌属中的一种,是具有致病性强的特点。

菌落周围形成一个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也称乙型溶血,因而这类菌亦称为溶血性链球菌,该菌的致病力强,常引起人类和动物的多种疾病。

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与其产生的毒素及其侵袭性酶有关,主要有以下几种:

1、链球菌溶血素:溶血素有O和S两种,O为含有-SH的蛋白质,具有反应原性,S为小分子多肽,分子量较小,故无抗原性。

2、致热外毒素:曾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会引起局部或全身红疹、发热、疼痛、恶心、呕吐、周身不适。

3、透明质酸酶:又称扩散因子,能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故能增加细菌的侵袭力,使病菌易在组织中扩散。

4、链激酶:又称链球菌纤维蛋白溶酶,能使血液中纤维蛋白酶原变成纤维蛋白酶,具有增强细菌在组织中的扩散作用,该酶耐热,100℃50分钟仍可保持活性。

5、链道酶:又称链球菌脱氧核糖核酸酶,能使脓液稀薄,促进病菌扩散。

6、杀白细胞素:能使白细胞失去动力,变成球形,最后膨胀破裂。

疾病危害

溶血性链球菌常可引起皮肤、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呼吸道感染、流行性咽炎的爆发性流行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

致病机理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其排出的毒素,首先损害人体的上呼吸道粘膜,引起咽部充血,水肿,这时局部有炎性细胞浸润和渗出,致使咽部、扁桃体、软腭甚至悬壅垂(俗称小舌)发生红肿。扁桃体、软腭处的粘膜往往发生坏死。坏死组织被病菌毒素和死亡的白细胞放出的一种蛋白酶所溶解而形成脓性浮膜,覆盖在扁桃体及软腭上,出现好像白喉的“伪膜”(又称偎膜)。这样,就发生了化脓性咽颊炎和扁桃体炎。坏死组织脱落后,又使局部形成溃疡,严重的病人往往溃烂较深,从表面上看是烂糟糟的。这是患猩红热时特殊的咽部变化。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分泌的大量外毒素(主要是红斑毒素),可自局部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毒血症”而出现高烧、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各种脏器的病理变化。

检测

乙型溶血性链球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呈链状排列,长短不一,在血平板上生长良好,菌落为针尖状圆形凸起,灰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表面光滑,周围有透明溶血圈,在清肉汤中呈絮状或颗粒沉淀生长,链激酶试验阳性。检测步骤如下:

1、检测步骤:取样品1 ml,接种于1%葡萄糖肉汤10ml,37℃增菌培养24小时。将增菌培养物划线转种于血平板分离培养37℃24小时,观察菌落形态,并染色镜检。

2、结果判定与报告:针尖大小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圈,涂片染色镜检为革兰阳性链状球菌者,可报告该样品检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相关数据

2021年10月,据香港文汇网报道,在9月至10月10日的短短40天内,香港卫生防护中心接到医管部门通报称,有79人感染侵入性乙型链球菌,其中7人死亡,38人仍在医院观察。香港感染及传染病医学会副会长林纬逊21日表示,此次很明显是一次集中暴发,相信与民众接触或进食淡水鱼有关。

参考资料

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家庭医生在线.2024-10-08

溶血性链球菌怎么治疗?.民福康健康.2024-10-08

溶血性链球菌是什么.大众养生网.2024-10-08

香港7人感染乙型链球菌死亡,专家称与接触或进食淡水鱼有关.澎湃新闻.202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