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肥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中文简称:等离子体所;英文名:Institute of Plasma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英文简称:ASIPP),是中国热核聚变研究的重要基地,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西郊科学岛,成立于1978年9月,宋云涛担任所长。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主要从事高温等离子体物理、磁约束核聚变工程技术及相关高技术研究和开发,以探索、开发、解决人类无限而清洁的新能源为最终目的。有13个研究室、3个中心、1个专项办公室、1个综合管理部门和多个高技术公司。在职职工7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逾80%。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前身为“合肥受控热核反应研究实验站”。1980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先后开展HT-6A等四个装置的实验工作。1988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基础研究所 。1994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开展的项目HT-7首次进行工程调试并成功获得等离子体。2004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英文期刊《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被SCI收录。2006年,由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设计、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核聚变实验装置成功进行首次工程调试。2009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与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签署ITER计划中国采购包制造任务的第一份合同——ITER计划环向场(TF)认证导体合同。2013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开展的项目HT-7正式被批准退役,成为中国首个获批退役的大科学工程装置。2018年,依托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建设的磁约束聚变安徽实验室正式启动。2020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下属原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和应用技术研究所以及原智能机械研究所按学科方向组建成新的智能所。2025年1月14日,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大科学团队成功研制强流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

1984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完成的HT-6B实验研究成果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一等奖。1994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命名为“优秀研究中心”。 2014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超导托卡马克创新团队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框架下的创新团队奖。 

历史沿革

1978年9月20日,科学院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并派李吉士、陈春先任研究所负责人。1980年1月,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先后开展了HT-6A等四个装置的实验工作。1982年1月,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对HT-6A装置进行改建,改名为HT-6B继续实验。1983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等离子体物理与核聚变工程为博士学位授予专业。1988年2月8日,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基础研究所 。

1990年3月22日-4月3日,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接受苏方赠送超导托卡马克T—7装置。1994年12月28日,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开展项目HT-7首次进行了工程调试并成功获得等离子体。1997年6月3日,国务院科技政策领导小组批准HT-7U大科学工程立项建设。1998年12月29日,中科院发文同意HT-7U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3年9月19-20日,HT-7U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更名为“先进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英文简称为EAST。 2004年4月6日,经文献检索机构检索证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英文期刊《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简称PST)被SCI收录,收录年份始自2003年。

2006年2月1日到3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设计、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核聚变实验装置成功进行了首次工程调试。同年9月28日,EAST进行首轮物理放电实验的过程中,成功获得电流大于200千安,标志着世界上新一代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中国首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2009年10月23日,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与科技部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CNDA)签署了ITER计划中国采购包制造任务的第一份合同——ITER计划环向场(TF)认证导体合同,标志着中国ITER项目由R&D阶段向工艺过程认证阶段过渡。 

2013年5月,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开展项目HT-7正式被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环保部批准退役,成为中国首个获批退役的大科学工程装置。同年6月3日,由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极向场导体采购包第二阶段(PhaseⅡ)极向场PF5导体成功完成交付。同年12月,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与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ITER中心)顺利签署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诊断采购包的两个合同——“ITER计划诊断采购包径向X射线相机(RXC)系统设计合同”和“ITER计划诊断采购包12号赤道窗口集成(PI)设计与集成合同”。2018年3月,依托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建设的磁约束聚变安徽实验室正式启动。同年4月9日至4月10日,首批5套中国自主研发的世界上首创一体化设计非同相逆并联四象限变流系统,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起运,前往法国ITER国际组织。本次设备的起运,标志ITER电源采购包中国集成任务开始进入设备交付阶段。 

2020年5月,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下属原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和应用技术研究所以及原智能机械研究所按学科方向组建成新的智能所。2025年1月14日,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大科学团队成功研制强流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每平方米每秒钟可喷射亿亿亿个粒子,为研制“人造太阳”核心材料提供科技利器,“赤霄”参数达到设计指标,整体性能国际先进。

业务范围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主要从事高温等离子体物理、磁约束核聚变工程技术及相关高技术研究和开发,以探索、开发、解决人类无限而清洁的新能源为最终目的。

组织架构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机构设置

科研成果

科研项目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先后建成常规磁体托卡马克HT-6B、HT-6M,中国第一个圆截面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合肥市超环”(HT-7),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建设国家“十三五”大科学工程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开展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设计和预研。

机构刊物

科技专利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点包括等离子体物理和核能科学与工程2个特色专业,11个硕士点包括等离子体物理、核能科学与工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低温与制冷工程、核技术及应用5个特色专业。

人才建设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共有博士生导师61人、硕士生导师43人。在读研究生373人,在站博士后15人,出站博士后42人,培养研究生逾千人,其中博士592名(含国外籍学生2人),在学研究生500余人。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在职职工700余人,博士后1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99人,占80%;院士2人,正高64人,副高128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376人(其中博士学位245人),占总人数的50%。先后有6位科学家入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多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等人才专项或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与欧、美、俄、日、澳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合作交流关系,与超过120个中国内外主要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发起成立国际聚变能联合中心。EAST成为国际最开放的实验平台之一,入选开放共享典型案例并被列入金砖国家中开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名单。作为ITER中国工作组的重要单位之一,承担了导体、校正场线圈、超导馈线、电源、诊断等采购包和总装任务,占中国承担ITER采购包任务的绝大部分。

所地合作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等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低温和超导工程、等离子体应用和衍生高技术等领域,以淮南新能源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等合作平台为依托,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技术合同95项,合同额6709.8万元,共有8项成果作价1851万元入股设立了7家科技型企业,注册资本总额7570万元,实施股权奖励1295.7万元,通过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已带动2家公司科创板上市(嘉必优西部超导)。

机构文化

发展战略目标

把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建成以等离子体物理和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为主体、大科学工程为依托,以国家对能源的战略需求为目标,有数项配套的大型技术物理装备为平台的未来战略新能源及相关技术研究基地,建成有广泛的国际合作,在国际受控热核聚变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知名研究所。

使命宣言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为人类探索未来清洁能源做出重大的贡献。

精神

甘于奉献,团结协作,锐意进取,争创一流。

所徽释意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徽以C、N、F三个英文字母变形组成图案。C、N、F是Controllable Nuclear Fusion(可控核聚变)的缩写,也可理解为Nuclear Fusion of China(中国核聚变)的缩写。C和F组成了一个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外形图,类似于托卡马克装置真空室位形图,中间是由一个闪电符和一个发光球组成的N,形象表达了托卡马克放电实验。C与F的设计走向如同湍流旋涡,具有一定的向心力,表达了等离子体所全体科研人员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的大科学团队精神。

获得荣誉

科研获奖

机构荣誉

团队荣誉

其他奖项

参考资料

本所简介.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2025-02-26

大事记.大事记.2025-02-26

现任领导.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2025-02-26

温馨家园 | 蜗壳追星记,所系星光大赏!(下).微信公众号.2025-02-26

中国“人造太阳”配上“赤霄光剑”.百家号.2025-02-26

人类的“终极能源”,真的要来了?.腾讯网.2025-02-26

历任领导.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2025-02-26

机构设置.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2025-02-26

科技专利.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2025-02-26

人才概况.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2025-02-26

国际合作.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2025-02-26

所地合作.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2025-02-26

创新内涵.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2025-02-26

科研获奖.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202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