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墩布氏角蟾
挂墩角蟾(学名:Boulenophrys kuatunensis),又名挂墩布氏角蟾,是角蟾科布角蟾属的两栖动物,属于脊索动物门的脊椎动物。
形态特征
挂墩角蟾外形与小角蟾Megophrys minor相近。头长宽几相等;吻盾状,突出于下颌,吻棱角形;颊部稍凹;鼓膜明显;具上颌齿,无犁骨齿;舌后圆形。胫跗关节前伸达鼓膜,左右跟部不相遇;趾缘无膜,趾间具蹼迹。皮肤较光滑,头和上眼睑有许多疣粒。褶极明显,肩后有疣粒排列成行。生活时背棕黑,眼间具“V”形斑,背具“×”纹;腹有黑纹和白点;下颌中部有两条白边黑纵纹。
分布范围
挂墩角蟾的主要分布地区包括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在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挂墩角蟾是其中的一种特有种。此外,挂墩也是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在此仅脊椎动物标本就达50多种,并有以挂墩命名的生物物种,如挂墩鸦雀(武夷山特有种)、挂墩角蟾、挂墩鳞毛蕨等。在英国大不列颠岛自然博物馆有许多采集自小行星3789挂墩的生物标本。
保护状况
挂墩角蟾目前因栖息地丧失而面临威胁。其自然栖息地为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森林、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森林以及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