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洪国藩

洪国藩

洪国藩,杰出的生物化学家,浙江宁波人。1964年,洪国藩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后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10月,洪国藩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同年9月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职业生涯

1978年发现梯度电场抵抗核酸分子扩散的效应,导致了凝胶中脱氧核糖核酸顺序的可读性增加30%以上。1979年在英国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做访问学者时,创造性地提出并通过实验建立DNA测序单链双向测定法等多种方法。1985~1987年,发现并首次克隆高温酶,提出并完成DNA高温酶测序法。1991年出任国家攀登计划“共生固氮体系中最佳固氮结瘤控制模型”首席科学家。2000年7月至2013年4月任宁波大学医学院院长。

科研成就

1978年,洪国藩发现梯度电场抵抗核酸分子扩散的效应,这一发现导致了凝胶中脱氧核糖核酸顺序的可读量增加30%以上;提出并完成单链DNA双向测定的方法,从而能直接有效地检定所得的DNA顺序,建立了高温DNA测序体系;提出固氮菌中结瘤调控基因的调控模型;提出并发表构建水稻基因组物理图的“快速、精确的BAC-指纹-锚标战略”,并用此战略领导完成了重叠群(contig)覆盖率达92%、平均DNA片段分辨率高达120kb的水稻基因组(12条染色体、4.3亿核苷酸)物理图。

洪国藩编著的论著有《水稻基因工程》《固氮之光——共生固氮体系中最佳结瘤固氮控制模型的研究》《植物的信号分子》《可诱导结瘤基因nodA的体外转录》《高温DNA聚合酶I的Klenow片段》《水稻基因组物理图的构建》等。

获得荣誉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洪国出生在宁波市一个商人家庭,他在家中排行最小,上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洪国藩6岁时,他的母亲因病去世,三年后,父亲也病逝了。

洪国藩的妻子朱仁英曾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编审。

人物评价

“洪国藩对中国脱氧核糖核酸研究和基因组科学作出了贡献。”(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评)

“洪国藩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创新精神。”(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评)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洪国藩.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4-09-19

洪国藩.何梁何利基金.202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