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脱皮榆

脱皮榆

脱皮榆(学名:Ulmus lamellosa)是榆科榆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目前已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脱皮榆为落叶小乔木,高8-12米,胸径15-20厘米;树皮灰色或灰白色,不断的裂成不规则薄片脱落,内(新)皮初为淡黄绿色,后变为灰白色或灰色,不久又挠裂脱落,干皮上有明显的棕黄色皮孔,常数个皮孔排成不规则的纵行;幼枝密生伸展的腺状毛或柔毛,淡绿色或向阳面带淡紫红色,二、三年生枝淡黄褐色、淡褐色或灰褐色,无毛;小枝上无扁平而对生的木栓翅,仅在萌生枝的基部有时具周围膨大而不规则纵裂的木栓层。冬芽卵圆形或近圆形,芽鳞背面多少被毛,稀外层芽鳞近无毛,边缘有毛。托叶条状披针形,被毛,早落。叶倒卵形,长5-10厘米,宽2.5-5.5厘米,先端尾尖或骤凸,基部楔形或圆,稍偏斜,叶面粗糙,密生硬毛或有毛迹,叶背微粗糙,幼时密生短毛,脉腋有簇生毛,中脉近基部与叶柄被伸展的腺状毛或柔毛,边缘兼有单锯齿与重锯齿,叶柄长3-8毫米,幼时上面密生短毛。花常自混合芽抽出,春季与叶同时开放。翅果常散生于新枝的近基部,稀2-4个簇生于去年生枝上,圆形至近圆形,两面及边缘有密毛,长2.5-3.5厘米,宽2-2.7厘米,顶端凹,缺裂先端内曲,柱头喙状,柱头面密生短毛,基部近对称或微偏斜,子房柄较短,果核位于翅果的中部;宿存花被钟状,被短毛,花被片6,边缘有长毛,残存的花丝明显的伸出花被;果梗长3-4毫米,密生伸展的腺状毛与柔毛。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辽宁省盖州市)、河北省清东陵涞水县涿鹿县)、河南省济源市辉县市)和山西省沁河)等地,辽宁(熊岳)、河北(东陵)及北京市有栽培。引种于河北东陵。此外,脱皮榆也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

生长环境

脱皮榆喜温暖湿润气候。亦能耐-20℃的短期低温;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耐干旱瘠薄。在酸性、中性和石灰性土壤的山坡、平原及溪边均能生长,生长速度中等,寿命较长。深根性、萌芽力强。对二氧化硫有毒气体及烟尘的抗性较强。脱皮榆为中等喜光、深根性树种。喜生于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气候凉爽的山谷或山坡下部落叶阔叶林中,耐寒性强,不耐底荫。在茂密的林冠下不易更新,天然下种更新苗多在林间空地或林缘中散布。伴生乔木朴树、大叶子、槭和槲栎等;林下灌木、草本胡枝子、金银木、杭子梢大火草龙芽草黄花蒿等。反映出它属于温带性植物。生长地土壤均为石灰岩发育的富钙砂质土,是喜钙树种之一。

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10-11月间及时采种,随即播之。或干藏至翌年春播。一般采用宽幅条播,条距25cm,条幅10cm,每亩用种2-2.5kg。1年生苗高30-40cm。用作城市绿化的苗木应培育至2-3m以上才可出圃。播种繁殖。脱皮榆开花结实较多,5月果熟,采集饱满种子,晒于后夏播或雨季播种。条播或撒播,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苗床覆盖干草或塑料薄膜。待半月后,种子发芽出土,及时移掉覆盖物,保持土壤湿润。当年苗高25-30厘米。

主要价值

该种系1979年新发现的新种。在中国仅见于几个散布点,河南太行山区为其分布的南缘地带,是榆树种质资源树种,在植物区系的研究上具有学术价值。

树木坚硬,可供工业用材。茎皮纤维强韧,可作绳索和人造纤维。

其树皮斑驳可爱,枝条纤柔下垂,随风飘舞,姿态优美,可作观赏用。

保护现状

脱皮榆被列为中国国家第二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在中国河南省济源市太行山黑龙沟和辉县市马齿拉有零星分布。虽有结果大树及天然更新幼苗,但为数极少,分布范围狭窄,且常被砍伐利用,如不加强保护,有在河南省内绝灭的危险。

当前应在中国河南省济源县太行山自然保护区内进行原生境地保护,并采取促进天然更新措施,繁殖种群,扩大植株数量。获嘉县榆树种质资源库已引种栽培,进行迁地保存,初见成效。应继续扩大栽培试验范围,逐步推广在太行山石灰岩山地栽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2023年6月5日,被列入《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Ulmus lamellosa |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植物智.2024-02-07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通知.北京市人民政府.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