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沆

王沆

王沆(1809-1862年)字静溪,是王鼎清代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的儿子。王沆在清朝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1840年)成功考取了进士的功名,之后他进入翰林院担任编修。后来,他的父亲王鼎因忠诚进谏不成而自缢身亡。由于王沆没有能够完成父亲未竟的志向,遭到了王鼎门生以及陕甘地区同乡的鄙视和嫌弃。这些压力让他深感愧疚和悔恨。因此,王沆决定终生不再外出,将自己封闭起来,最终郁郁而亡。

人物生平

早期

王沆,1809年出生,字静溪。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年),王沆从北京回陕西省参加乡试,王沆考取了举人,后两次参加会试,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考中进士,授庶吉士

后期

1843年3月9日,王沆亲自护送其父王鼎的灵柩,将父亲灵柩葬于蒲城县西南六里的忽家村西北。回溯至1842年4月30日深夜,时任军机大臣的王鼎,因坚决主张禁烟政策并力荐林则徐未果,面对朝廷决策的无奈,在北京圆明园内自缢身亡。安葬父亲后,王沆受到人们的责难,以其“不能成父志,为蒲城(王鼎)诸门生及陕甘同乡鄙弃”。王沆也感到羞愧,后来终身不复出,归隐家乡,郁郁而亡。1862年去世。

相关轶事

谎报父亲死因

王沆父亲王鼎自缢的第二天,王沆家里的侍从发现了王鼎自缢,侍从正在惊慌失措时,军机章京陈孚恩来到了王沆家里。陈孚恩因未见王鼎上朝,觉得有异常,便前来探视,后发现了王鼎的遗疏,知道“尸谏”对陈孚恩不利,陈孚恩决定不顾常规,没有事先“奏报皇帝并获得旨意”,就擅自将王鼎的尸体解下。此时,王鼎的儿子王沆也从城里匆忙赶来。陈孚恩为了平息事态,恐吓王沆说:“皇上现在非常愤怒,非常不愿意再听到关于此事的任何言论。如果你坚持上奏此事,那么你父亲的抚恤和荣誉待遇肯定无法得到,而你自己也会因此被终身废弃不用。”面对这样的威胁,王沆被迫同意了陈孚恩的要求,将原本准备作为遗疏的文书换成了普通的感谢皇帝的奏折,只是简单地报告了王鼎因病去世的消息。

社会关系

后世纪念

相关文物

道光八年(1828年)王沆的父亲王鼎为王沆集句联“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孔颜克己功夫”。长1.31米,宽0.31米。王鼎的后裔在1959年捐献。

埋葬陵园

王沆的墓地在蒲城县城西南六里三合乡忽家村西北。

参考资料

清代爱国名相王鼎(之二) .渭南人大网.2024-07-08

蒲城县志.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24-07-08

晚清爱国名相王鼎.渭南新闻网.2024-07-08

.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多媒体资源库.2024-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