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窝凼洼地
大窝凼洼地,位于平塘县克度镇南面,北纬25.647222°,东经106.85583°,直径约为800米。是一处天然形成的喀斯特坑洼。大窝凼洼地是罗甸县大小井地下暗河的核心地段,是研究岩溶地区地下暗河和岩溶漏斗发育的典型地区。
大窝凼洼地是地下暗河不断侵蚀山体所引起的地质塌陷而形成的。大窝凼洼地由岩溶漏斗、飞雾洞、天坑及溶洞构成,居住着12户人家。1998年3月,以大窝凼洼地为台址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概念明确提出。2007年7月,FAST项目在大窝凼洼地正式立项。2016年7月3日,大窝凼洼地建造的FAST主体工程宣告完成。
历史沿革
大窝凼洼地的形成是地下暗河不断侵蚀山体导致的地质塌陷。1998年3月,以大窝凼洼地为台址的FAST工程概念明确提出。2006年,FAST项目正式决定选址于平塘县的大窝凼洼地。2007年7月,FAST项目在大窝凼洼地正式立项。2008年,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奠基仪式在大窝凼洼地举行。2011年3月25日,FAST工程在大窝凼洼地正式开工建设。2016年7月3日,大窝凼洼地建造的FAST主体工程宣告完成。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大窝凼洼地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南面。地理坐标为北纬25.647222°,东经106.85583°,直径约为800米。东北距平塘县县城约85公里,西南则距罗甸县城约45公里。
气候类型
大窝凼洼地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太阳辐射年总量多年平均为88.924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时数多年平均为1316.9小时,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夏季雨量最多,达570毫米,冬季雨量最少,仅为67.7毫米。
地形地貌
大窝凼洼地是贵州省群山深处的一片天然洼地,其地形宛如一个巨型“天坑”。大窝凼洼地位于贵州高原向广西壮族自治区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区域内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岩溶峰丘、洼地及落水洞等地貌极为发育,地形起伏不平,以低山为主。洼地内的山梁以东南侧山头最高,标高达到1201米,而洼地最低点的标高为841米,最大相对高差达到了360米。洼地地表岩溶地貌发育,地形起伏较大,坡度陡峭,地貌类型相对简单。局部山体陡峭,形成了陡崖和悬壁。
方位布局
大窝凼洼地由岩溶漏斗、飞雾洞、天坑及溶洞构成。大窝凼洼地是罗甸县大小井暗河的核心地段,是研究岩溶地区地下暗河和岩溶漏斗发育的典型地区。
人口
截至2017年4月17日,大窝凼洼地居住着12户人家。
重要项目
FAST
FAST属于改进型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利用喀斯特岩溶洼地,铺设500米口径的反射面,整个设施由6个子系统构成。望远镜主体口径达500米,球反射面半径300米,有效照明口径300米,天空覆盖范围为天顶角40度,工作频率为70MHz至3GHz,灵敏度(L波段)为2000m2/K,分辨率(L波段)为2.9角分,多波束(L波段)19个,观测换源时间小于10分钟,跟踪精度8角秒。它的设计不同于世界上已有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主要体现在它的主动反射面和馈源舱设计上。主动反射面可以通过拉扯钢索网以改变自身形态,变成球面或者抛物面。而在馈源舱设计上,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采用全新的轻型索驱动控制系统,可以自如改变角度和位置,更有效地收集、跟踪、监测更丰富的宇宙电磁波。
开发与保护
大窝凼洼地被中国天文学家选为“天眼”项目的最佳地点。2011年3月25日,FAST工程在大窝凼洼地正式开工建设。
相关事件
2025年1月,《科学闪耀中国》发布了探访“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致敬科学精神的预告片。FAST总工程师姜鹏带领科学探访嘉宾易烊千玺来到贵州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大窝凼洼地,聆听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故事,了解“中国天眼”工程原理。1月20日,《科学闪耀中国》正式上线。
参考资料
五言 大窝凼.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院.2025-01-13
揭秘:超级天眼选址贵州平塘的背后.央视网.2025-01-13
“中国天眼”追梦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5-01-13
地理中国|“超级天眼”为何落户大窝凼?.今日头条.2025-01-13
“天眼”移民“回家记”.人民网.2025-01-13
面对面|中国天眼:从追赶到领先,专访“中国天眼”建造及科研团队.央视网.2025-01-13
中国“天眼”将要开眼 视野穿越百亿光年.中国科学院.2025-01-13
【中国青年报】“天眼”主体完工 “观天”蓄势待发.中国科学院.2025-01-13
揭秘“中国天眼”选址过程:从找到一万多个“窝”开始.新华网.2025-01-13
自然地理.平塘县人民政府.2025-01-13
“中国天眼”一周岁 探秘: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它.中国新闻网.2025-01-13
FAST工程建设进展.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2023-12-08
从“初光”开始:FAST早期科学及前景展望.中国数字科技馆.2023-11-15
“中国天眼”,聆听宇宙的声音.新华网.2023-12-08
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2023-11-29
专访“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李菂:积小胜为大胜 持续创新保“领跑”.科学网.2023-12-08
姜鹏:“中国天眼”为何能吸引世界瞩目?.中国科学院.2023-11-15
“中国天眼”,聆听宇宙的声音.中国科学院.2023-12-20
科学追光者官方.新浪微博.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