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丽江吴萸

丽江吴萸

丽江吴萸(学名:Tetradium daniellii)是芸香科吴茱萸属的植物,又名臭檀吴萸。它是一种高可达20米,胸径约1米的落叶乔木,分布于朝鲜韩国以及中国大陆的辽宁省长江沿岸各地。丽江吴萸生长于海拔200米至3,1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平地、耐干旱、山坡向阳地方或砂质壤土中,生长迅速。其叶片鲜绿,果实红艳,绿叶红果非常美观,是优良的风景林树种和庭院绿化树种。此外,丽江吴萸的种子可榨油,含油量高达39.7%,用于油漆工业与桐油近似。

形态特征

丽江吴萸树高可达20米,胸径约1米的落叶乔木。树皮平滑,灰或褐黑色,厚4-5毫米,散生微凸起的皮孔,内皮灰黄色,松软,纤维网状。叶有小叶5-11片,小叶纸质,有时颇薄,阔卵形,卵状椭圆形,长6-15厘米,宽3-7厘米,顶部长渐尖或短尖,基部圆或阔楔形,有时一侧略偏斜,散生少数油点或油点不显,叶缘有细钝裂齿,有时且有缘毛,叶面中脉被疏短毛,叶背中脉两侧被长柔毛或仅脉腋有丛毛,嫩叶有时两面被疏柔毛;小叶柄长2-6毫米。

伞房状聚伞花序,花序轴及分枝被灰白色或棕黄色柔毛,花蕾近圆球形;萼片及花瓣均5片;萼片卵形,长不及1毫米;花瓣长约3毫米;雄花的退化雌蕊圆锥状,顶部5-4裂,裂片约与不育子房等长,被毛;雌花的退化雄蕊约为子房长的1/4,鳞片状。分果瓣紫红色,干后变淡黄或淡褐色,长5-6毫米,背部无毛,两侧面被疏短毛,顶端有长1-2.5(3)毫米的芒尖,内、外果皮均较薄,内果皮干后软骨质,蜡黄色,每分果瓣有2种子;种子卵形,一端稍尖,长3-4毫米,宽约3毫米,褐黑色,有光泽,种脐线状纵贯种子的腹面。花期6-8月,果期9-11月。

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的臭檀吴萸,花序特大,雄花序宽达30厘米,花序轴密被灰白色甚短的粉状细毛;雄花的退化雌蕊甚短小,这些特征分布于朝鲜的尤为典型。

分布于中国陕西东南部一带的,其花序轴上的毛远较长且扩展,小叶沿中脉两侧有少数在扩大镜下可见的油点,分布至河南省西南部的其分果瓣长有达7毫米,喙状芒尖长近3毫米。

分布于中国江苏北部的其叶有小叶较多,位于花序基部的一对叶有小叶达11片。小叶两面均有疏柔毛,顶部渐狭长渐尖。

分布于中国湖北西部、陕西省南部的其小叶的边缘近全缘,质地较厚;成熟分果瓣最短长(4-)5毫米,喙状芒尖长(0.5-)1毫米,看来都是一些不同地理分布的生态型。

产地生境

丽江吴萸分布于朝鲜韩国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辽宁省以南至长江沿岸各地。生于平地及山坡向阳地方,喜光,耐寒,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砂质壤土中生长迅速。

繁殖方法

臭檀吴萸以种子沙藏越冬、秋播效果最佳,不但发芽率高,而且出苗快、出苗整齐;成苗率高、苗木生长期长、生长健壮、抗性强。

种子处理

11月中旬(土壤上冻前)将种子混以3倍的湿沙(沙子湿度以手攥成团、轻轻落地即散为度),放入花盆内保持湿度;然后将花盆置入室外背风向阳,宽、深各50厘米的坑内,上面盖土至地表。3月中旬土壤解冻后,将干藏的种子用温水浸泡24小时,捞出后混以2倍的湿沙,放在背风向阳处上盖湿布片进行催芽。

播种方法

春播时,在催芽的同时将苗床灌足底水。苗床为平床,床宽1.2米,长根据苗圃情况灵活掌握。7-8天后部分种子发芽,此时开沟条播。播种沟宽4-6厘米、深1.5-2.0厘米、沟间距20厘米,覆土厚1.5-2.0厘米,播后将床面整平,上盖塑料薄膜或稻草。秋播在当年采种后、土壤上冻前进行,方法同春播。

苗期管理

当大部分种子已出苗时,将薄膜或稻草除去,此后应以雾状喷水,保持湿润。定苗分2次进行,幼苗长出2-3对真叶时第一次间苗,每平方米留48株左右;当幼苗长出4-5对真叶时定苗,每平方米留24株左右。定苗后适时浇水、松土、除草、施肥。

病虫防治

丽江吴萸从幼苗起就易遭受黄菠萝凤蝶科幼虫的危害,应及时防治。虫害发生时,若苗量小,可人工捕捉;若苗量大,要及时喷施氧化乐果马拉硫磷杀虫脒倍硫磷、菊类触杀或胃毒性药物进行防治。病害发生后,可选用0. 2-0.5%的高锰酸钾或0.2%的代森铵溶液等,按每平方米3升药液喷洒植株或土壤。

主要价值

观赏及经济:叶片鲜绿,果实红艳,绿叶山里红非常美观,不仅是很好的风景林树种和庭院绿化树种,而且也是优良的用材林树种和经济林树种,其种子可榨油,含油量高达39.7%,用于油漆工业与油桐近似。材质坚硬、纹理美、心边材略分明,心材灰褐色,有光泽,纹理美观,适作家具及细工材。花含香豆素

保护现状

丽江吴萸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