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周寿恺

周寿恺

周寿恺(1906-1970年),1906年生于福建厦门,曾就读于福州协和大学,1926年转学北京燕京大学医学预科,1928年毕业后又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1933年获博士学位,曾留学于美国

周寿恺是中国内分泌学的高级专家,他开拓了钙磷代谢及内分泌临床试验研究,糖尿病糖代谢、植物神经功能状态对糖代谢的影响,席汉氏病动物模型的制备研究、胰岛素放射免疫分析研究等。

周寿恺对立体电影、血白细胞计算器和汉字筒化等进行研究,著有《骨软化症的钙代谢》《阿狄森氏病血清电解质和矿物质的改变》等,还自费出版《轮廓字》一书。

人物生平

周寿恺(1906—1970),1906年生于福建厦门,同文书院的高材生,未毕业就被选送福州协和大学,1926年转学北京燕京大学医学预科,1928年毕业后又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1933年获博士学位。曾留学于美国

1935年与黄萱结婚。1937年,抗战爆发,他毅然离开协和,满腔热情投身抗日救亡运动,黄萱为支持丈夫抗日,随往贵州图云关,过着艰苦颠沛的生活。周寿恺先后担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内科指导员,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内科主任。抗战胜利后,周寿恺出任上海国防医学院内科主任、教授、教育长、少将军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州岭南医学院内科教授、副院长、院长兼博济医院院长。

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和光华医学院合并,改名华南医学院,周寿恺任内科教授兼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改名中山医学院后,又出任副院长兼第二附属医院院长、系统内科教研室主任。被选为第一、二届广东省人大代表、第二届广东省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周寿恺是我国内分泌学的高级专家,他开拓钙磷代谢及内分泌临床试验研究,糖尿病糖代谢、植物神经功能状态对糖代谢的影响,席汉氏病动物模型的制备研究、胰岛素放射免疫分析研究等,他以“有形的思维”教育著称。他的爱好特别广泛,对立体电影、血白细胞计算器汉字简化等进行研究,著有《骨软化症的钙代谢》、《阿狄森氏病血清电解质和矿物质的改变》等,还自费出版汉字简化的《轮廓字》一书。1970年被迫害致死,终年64岁。

爱国事迹

周寿恺热爱祖国,是个民族尊严感很强的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这个热血青年毅然离开协和医学院,以满腔热情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先后担任过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内科指导员、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内科主任。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国防医学院内科主任、教授兼教育长。1949年人民解放军席卷大江南北,由于向往新中国,他随上海国防医学院到台湾后,借口处理搬迁的善后事情,又返回大陆,同人民一起迎接祖国的解放。这段时间,在台湾的国防医学院多次派人找他要他回去。一次,派来的人找到了他,还买好了他全家飞往台湾的飞机票。可是周寿恺决心已定,他不但表示自己不回去,还劝说来人也不要回去,在他的动员下,结果送机票的人也没有回台湾。他的言行表现了一个爱国的专家学者的崇高风范。

个人成就

个人著书

周寿恺对立体电影、血白细胞计算器汉字简化等进行研究,著有《骨软化症的钙代谢》《阿狄森氏病血清电解质和矿物质的改变》等,还自费出版汉字简化的《轮廓字》一书。

医学贡献

20世纪50年代中期,内分泌学在中国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周寿恺和他的同事们在物质条件较困难、设备较简陋的情况下,创建内分泌实验室,并迅速开展对糖尿病糖代谢、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对糖代谢的影响、席汉氏病动物模型的制备等课题的研究;建立对多种激素及其代谢产物生物化学、生物测定方法;同时,积极进行临床分泌学的研究,提高对内分泌疾病的诊疗水平。

培养人才

解放后,周寿恺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放在教学和教学管理上。中山医学院成立之初,周寿恺是学院里8个最有名望的一级教授之一,为了搞好医学院的管理工作,他放弃了几乎全部专业工作的时间,出任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尽管已肩负了繁重的行政工作任务,他仍不辞劳苦,坚持抽时间给学生上课,坚持临床查房教学。在教学管理上,他经常下到课堂听课,从中发现教学中的新人新事,加以总结和推广。他常对行政管理人员说:你们应当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才是一个管理者,鼓励他们深入教学第一线,他自己则经常深入课堂。他几乎听过学校里每一个教师的讲课,每一门课程主要讲什么内容,谁的课上得好,他都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提出改进教学的指导性意见。

教育贡献

周寿恺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贡献,是组织各有关教研室的教师,理顺医学教学中36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对各门课程间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衔接和配合、继承和发展等作了平衡。同时对全部实验、实习训练课的要求和重点也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在这个基础上组织制定了教学大纲,使中山医学院的学能走上正规化、规范化,教学水平大大提高。周寿恺还多次召开教学方法研讨会,强调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要求教师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华南医学院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自己院校特色的有效教学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