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王节
婆王节,又称小儿节,是瑶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这一天,瑶族各地都会举行祭祀活动,以村寨为单位进行。婆王,即“花婆圣母”,相传是盘王的妻子,在世时行善积德,深受人们的尊敬。广西、湖南等地的瑶族同胞有着纪念婆王的传统。
祭仪缘起
婆王节的起源与盘瓠传说有关。据地方贤达介绍,盘瓠因功受赏,娶三公主为妻,育有一十二姓子女。其中一支在梅山居住千年,后来迁移至灌阳江交汇的大田坊,即千家洞。婆王,即盘瓠之妻,传说中唐李旦曾拜她为养母,并在公元770年回朝登基后,敕封婆王为“经纶圣母”。此后,每隔两年就会举行一次祭祀活动,持续至今。
祭仪沿革
明代初期,唐姓居民迁至唐黄村后建立了婆王庙和盘王庙。随着时间推移,庙宇逐渐扩建,至清代道光年间达到鼎盛。民国期间,庙宇一度改建为学校和政府机构使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中断,婆王节在1984年得以恢复,并逐年扩大影响。
祭仪程序
婆王节的祭祀活动分为三个阶段:5月27日“发兵”,6月23日至25日的庆祝活动,以及7月初七的“团兵”杀牛。在此期间,婆王会被抬出游历各村,接受村民的供奉和祈福。婆王节的庆祝活动包括抬婆王出游、为婆王“暖寿”、抢花炮等活动,直至寅夜结束。
现象分析
“婆王崇拜”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体现了汉瑶文化的交融。平地瑶地区的瑶族与汉族长期共存,形成了汉瑶同化的状态。此外,瑶族的“山地民族”形象也被打破,因为平地瑶的生活形态已不再是传统的山地生活方式。瑶族的“十二姓”也是其族性认同的重要标志,尽管实际姓氏种类可能更多。婆王崇拜与瑶族姓氏内部的确认边界密切相关,反映了瑶族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复杂关系。
外界评价
瑶族对盘瓠神话的处理方式与汉族截然不同。瑶族将其视为民族根源,通过仪式和文献使其神圣化。而在广西恭城的平地瑶地区,婆王崇拜则是同一神话背景下产生的全新历史记忆版本。
参考资料
民族节日|仫佬族花婆节 .搜狐网.2024-11-22
婆王节.中国民族文化 .2024-11-22
仫佬族节日婆王节是哪一天?仫佬族节日婆王节简介.minsu.httpcn..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