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马
矮马(The 短腿马),亦称小型马,属脊椎动物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动物,是马类之中的特殊品种,其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与普通马没有什么区别。
矮马的主要特征是体型矮小症,成年时身高仅1米左右,聪明灵敏,性情温驯,易于饲养与管理,费用较低,不仅可作役用和实验用动物,而且可作为一种游乐玩赏动物。
历史发展
中国
早在2000多年的两汉时期就有关于矮马历史的记载。当时“果下马”多以贡品的形式进入皇宫,有专门的矮马厩,供宫廷娱乐之用。此后,在史籍、诗赋中不断出现。有“汉厩有果下马,高三尺,以驾,......,小马可于果下乘之,故曰果下马”(《资治通鉴》),“濊国又出果下马,汉桓献之”(《三国志魏传》),“召皇太后御小马车”(《汉书霍光传》)。《广说新语》中也有记载:“罗定之罗镜,西宁市之怀乡,产小马,高仅三尺,可骑行树下,名果下马。一曰果骝,多海石榴色。骏者有双脊骨,能负重凌高涉险,轻疾若飞。”对于矮马,宋明清甚至民国都有记载,基本反映了矮马在当时作用、特点及其历史地位。自从1981年11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的西南马调查组于广西靖西县首次发现体高92.5厘米的一匹成年母马之后,陆续开展了西南各省区的矮马资源普查以及矮小症形状的研究工作;国家农业部于2006年将宁强马和百色马列入首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分别在原产地建立了国家级保种场和保护区,对产区内的矮马资源进行了重点保护;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分别于2009年10月和2010年1月验收认定德保矮马和云南矮马为新遗传资源,确立了其资源地位;广西德保县以“国有民养”方式,对德保矮马代养户进行财政补贴,2010年把建立德保矮马繁育基地列人德保县“十二五”规划,借助中国农业大学、广西大学等科研机构力量,积极实施多项矮马保护与开发措施,此外,云南、陕西、贵州等省也采取一定政府措施对本省矮马资源进行保护。
英国
公元前54~55年,英国便有矮马,是一种经过训练的小马;1~6世纪时已有体高120厘米的矮马,并有轻重二型;公元43~407年,引人外种杂交,形成改良马;中世纪(公元1000年)以后,英国发展大型马,132厘米以下的马强制屠杀或放入森林,英国本土上矮马亦不再存在,设特兰群岛,地处边区无人过问,矮马得以幸存。
矮马与西南马
20世纪80年代,王铁权等发现西南马中仍然存在着体高在106cm以下的小型地方品种资源,俗称“中国矮马”,古称“果下马”。中国矮马起源一直有两种观点:一是独立起源说;二是与西南马共源说。前者认为中国矮马来源于三趾马属或古代一种矮小症的普氏野马,如云南野马。作为第4纪早期的代表动物,云南野马化石属于早更新世时,分布广,出土量大;至晚更新世时,云南野马逐渐衰落灭绝。后者认为起源于北方,随古羌人南迁而来。通过矮马与普通马体质外貌、体尺结构比较认为,矮马的体尺变化是普通西南马的“缩小”。受自然选择、遗传漂变、近交繁殖的影响,逐代积累,遗传分化成为现代矮马的特征。同时,以成年体高106cm以下作为矮马的标准是人为确定的,它是一个连续的呈正态分布的数量性状,中国矮马则正是处在西南马下限那些低矮的马。
体高标准
矮马体高标准,没有统一的规定。目前,还没有世界性矮马组织。因此,矮马体高标准各国根据本国的条件自定。根据中国矮马资源的实际情况,全国马匹育种委员会矮马登记会规定:在中国以106厘米以下的马为矮马登记标准。
分类
矮马按育种水平可分为两类:原始矮马和培育矮马。原始矮马,主要产于亚热带地区,适应性强,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均可较好生存,对主人忠诚,持久力强,有自卫能力。这种马更适合一般非专业爱马人骑乘,往往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地区。培育矮马是对原始矮马进行人工培育后出现的矮马,有的比自然界的矮马更为矮小症,性能更好。在国外培育矮马多饲养于小型农场,其档案统一由良种登记会管理。
世界公认两大原始矮马为英国的设特兰矮马和中国的矮马。英国的设特兰矮马,原产于英国苏格兰东北部设特兰群岛。品种登记已有百年历史,对体高106厘米以下者进行登记,经过多年矮化育种,平均体高已达到96厘米,体格强壮、结实。鬃尾毛浓密,毛色多样,有黑、栗、青、骝、沙和花毛等,但无斑毛。现存数量约万匹。中国的矮马,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陕西省等省区的矮马,体高106厘米以下,体型较为纤细,鬃尾毛欠丰,毛色多样。
品种分布
世界上矮马主要有英国设特兰矮马、德国设特兰矮马、苏联设特兰矮马、美国设特兰矮马、米尼矮马、法拉贝拉矮马、朝鲜矮马、日本矮马、印尼矮马、加斯比矮马和中国矮马等。
广西、四川、贵州、海南省等西南山区是中国矮马的主要产地,广西矮马平均体高99厘米,其体高低于国内外许多矮马,但稍高于英国、美国和阿根廷三国的矮马,比世界现有矮马原始品种更矮。
资源优势
矮马的性格温顺,它不像蒙古马那样处于群牧状态,而是生活在人们中间长期以人为伴,从小受儿童喜爱。2岁时便可开始作为交通工具,适用于妇女儿童骑乘。
矮马原产于西南山区,当地地形复杂,山地崎岖,而矮马具有体小结实、善走山路、行动敏捷、驮载力强等许多优点,所以驮运是矮马的重要使役之一。以矮马体重来说,其单位体重役效高于大马,一匹矮马可驮体重的2/3或与体重相等的货物,可以拉载重500千克的木制小车,并在山地行走。
矮马对不同气候条件均有较强的适应性,最南部的矮马适应炎热气候矮小症体躯又利于散热。海拔较高的山区比低地气候更为冷凉,因此,长期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山区的矮马,具有较强的耐寒性,不畏寒冷气候,很少生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矮马作为玩赏动物已出现在世界各地大城市的动物园、游乐场中。目前,作为伴侣动物的矮马已开始出现在家庭中,矮马有专门的驯养场地,既可骑乘,也可拉车;拉车时,矮马不用人驾自已按一定跑道跑行,按地停止;矮马还可以表演其他特殊的动作,因此,矮马深受儿童喜欢。
矮马产地的饲养实况
矮马在产地是一种粗放合理的饲养,即舍饲、给少量料、轻役。草为青草或麦秆,料以玉蜀黍属为主,煮料熟食。儿童管理,性驯无癖,常野地系牧(如奶山羊)。每1~2匹马住一栏(室内)。全年可吃青草,分布限制于亚热带最适。温带可养,保持基本体高,体型变粗。
矮马故事
据《田阳县志》记载,岑花当年出征抗倭时,田州出兵4100名,战马450匹。经考证,这些战马中不少就是稳健而善行的德保矮马。这些矮马跋山涉水,为战事立下过汗马功劳。在古代,德保矮马曾作为珍贵物种,向朝廷进贡。《镇安府志》中记载,镇安每年都要给皇上进贡矮马3匹。早在宋代,矮马就作为贡品专供历代皇室,作为皇帝嫔妃以及王公贵族们的宠物。明朝朱元璋登基的第一年,德保人岑天保不远万里,骑着精心挑选的矮马进京朝见。朱元璋亲见史书中的“果下马”,兴奋至极,当场授予岑天保冠带和镇安土知府世袭官职。因而德保矮马也有“吉祥如意马”之说。
参考资料
“马中熊猫”:藏在深山人未识.今日头条.2023-08-23
小巧温和又友善 果下马: 孩子练习马术的最佳拍档.新浪体育.2024-12-17
为中国矮马正名——恢复其古代名字“果下马”.中国马术协会”.202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