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羊茅
大羊茅(学名:Festuca gigantea (L.) Vill.),又称巨大羊茅,属于禾本科羊茅属的多年生植物。大羊茅喜温凉、湿润的环境,具有一定的耐阴性,适宜土壤为腐殖质较厚的褐色森林土和山地草甸土。由于大羊茅和其他禾本亚属Schedonorus的成员在形态上更类似于黑麦草属(Lolium),并且经常与其他黑麦草属物种杂交,因此大羊茅最近被发表为Lolium giganteum (L.) Darbysh. (1993),然后为Schedonorus giganteus (L.) Holub (1998)。关于其分类更可接受的观点来源不一。
形态特征
多年生。须根稠密。秆直立,平滑,高50—140厘米,具3—4节,基部常宿存浅褐色的枯叶鞘。叶鞘平滑,稀糙涩;叶舌长约1毫米,截平,无毛;叶片扁平,宽线形,长20—60厘米,宽5—12毫米,中脉明显,暗绿色,基部具披针形弯曲的叶耳,叶横切面具维管束13—29(33),具泡状细胞,厚壁组织成束。复总状花序疏松开展,长20—30厘米,分枝2—4(5)枚,边缘粗糙,长6—13厘米,1/3以下裸露,上部着生多数小穗;小穗淡绿色,长12—14毫米,含3—5小花;颖片披针形,顶端渐尖,边缘宽膜质,第一颖长2.5—3毫米,具1脉,第二颖长4—5毫米,具3脉;外背上部微粗糙,具5脉,边缘膜质,顶端具芒,芒长8—18毫米,直立或微弯,第一外稃长6—8毫米;内稃近等长于外稃,两脊平滑或1/3以上稍粗糙;花药淡黄色,长2.8—4毫米;子房顶端无毛。花果期7—8月。染色体x=21(Tischlerl934,Hubbardl954)。它松散成丛,无毛,有耳状叶鞘。
生长环境
大羊茅生于海拔1050-3800米的林缘、灌丛和草地。
在中国新疆,大羊茅是一种中生疏丛型上繁禾草,山地草甸草场的伴生种。生于云杉林缘、林间草地、灌丛中、山谷阔叶林下及高海拔的宽阔河谷地。喜温凉、湿润的环境,并且具有一定的耐阴性,适宜土壤为腐殖质较厚的褐色森林土和山地草甸土。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常以伴生种地位参与到由鸭茅、林地早熟禾、大看麦娘、酸模(酸模属 sp.)、大叶橐吾(Ligularia macrophylla)、裂叶独活、短尖藁本等植物组成的山地草甸草场型中;在阔叶林区则常参与由鸭茅、长芒大穗鹅观草、偃麦草、红车轴草、救荒野豌豆等植物组成的草场中。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在欧洲,从西部的爱尔兰和西班牙西北部到东部的俄罗斯中部,南部到达意大利中部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最北部没有。北美有引入,加拿大(安大略省)、美国东北部(密歇根州、纽约州)有分布。亚洲分布于中国。
中国:分布于西部天山、阿拉套山和塔尔巴哈台山;新疆(塔城地区、尼勒克、新源县、巩留县)、云南省、四川省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大羊茅通常于5月初返青,6月抽穗,7月开花,8月结实。大羊茅没有可自由分散的无性系生长器官,只能通过表生根茎进行无性系生长。无性系生长可进行3.5年,生长的分枝为双环或多环枝条盛行的共生分枝。
主要价值
大羊茅植株高大,不耐践踏,叶量较丰富,经测定茎叶比为1∶1.86,干草率为21%,属割型牧草,马、牛喜食,羊乐食,割制成干草各类家畜均喜食,营养价值较高,属优等牧草,也是具有栽培前途的牧草。
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无危(LC)。
近种区别
昆明羊茅(羊茅属 mazzettiana E. B. Alexeev)与大羊茅的区别:复总状花序直立,疏散较窄,长10-20厘米;第一颖长4.5-5毫米,第二颖长5-6毫米;第一外稃长0.8-1厘米,内稃先端微2裂。分布于中国四川及云南省,生于海拔2600-2800米林缘或山地草坡。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关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的公告.生态环境部.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