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是一部由珠江电影制片厂制作、伊林导演的革命历史题材剧情片,于1977年上映。影片讲述了大革命时期,四个青年知识分子靳恭绶(于洋饰)、顾达明(简瑞超饰)、杨如宽(杜熊文饰)和余宏奎(刘冠雄饰)在共产党员赵锦章(史进饰)的教导下,分别加入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感人故事。

影片中,靳恭绶等四人因出身信仰的不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济南市结为拜把兄弟后,他们分别结识了谢辉(王蓓饰)和刘芬(吴慧明饰)两位女学生。北伐胜利后,他们来到武昌,靳恭绶等四人考入中央军校,师从赵锦章。余宏奎则投奔国民党参谋薛建白(林岚饰)。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共分裂。蒋介石大肆捕杀共产党人,马日事变爆发后,靳恭绶等四人闯入敌营救出赵锦章,并遵从赵的遗训回到武汉寻找党。影片通过这些情节,展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画面。

剧情简介

1925年,青年靳恭绶、顾达明、杨如宽,因不满黑暗现实,逃离家乡寻求出路。他们在途中救起逃婚的余宏奎,四人结盟为兄弟,一同来到济南市,进了山东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靳恭绶认识了共产党员赵锦章老师,而余宏奎则结识了中国国民党员薛健白。他们在赵老师的启发教导下,读进步书籍,谈革命道理,开始接触革命活动。这期间,他们还结识了两个女学生——谢辉和刘芬。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赵锦章同他的爱人、共产党员宋珠萍一起转移南方,参加了北伐军。靳恭绶等六位同学在济南积极声援。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六位青年满激情,赶到武昌。由于出身、经历和志向不同,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浪潮的冲击下,他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余宏奎投靠了在三十五军当参议的薛健白;杨如宽为了个人爱好,参加了北伐宣传队;靳恭绶、顾达明、谢辉和刘芬则依照宋珠萍的建议,投考了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不久靳恭绶、顾达明被分派到长沙军分校受训,与在这里任教官的赵锦章重逢。

1927年5月,蒋介石策划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一贯伪装革命的中国国民党右派分子薛健白带着余宏奎潜往长沙市策反。余宏奎企图利用顾达明的忠厚,摸清军分校共产党的情况,遭到斥责。顾达明和靳恭绶立即将这一情况向赵锦章报告。赵一再向当时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提出积极防御的建议,但屡遭拒绝。“马日事变”终于在长沙发生了。反动分子也开始在军分校制造事端,大肆搜捕共产党员。薛健白诱捕赵锦章的阴谋未遂,竞指使余宏奎将赵锦章杀害。已经加入共产党的靳恭绶和顾达明牢记赵锦章牺牲前的嘱咐,回到武昌找宋珠萍,找到了党组织。他们与谢辉、刘芬一起,在党的领导下,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浪潮中,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而杨如宽则在北伐失败以后当了逃兵。1927年7月,汇集在武汉的革命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向农村转移。余宏奎与反动分子一起拦路截击,靳恭绶、顾达明亲手将余宏奎击毙。他们跟随革命队伍,加入了秋收起义的行列。

演员表

职员表

角色介绍

音乐原声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该片是根据朱道南的回忆录《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改编的,片中的主人公之一顾达明的原型就是朱道南本人。1961年,《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出版,曾参加过海陆丰农运动的珠江电影制片厂编导伊琳看过后,产生共鸣。结合当时国家比较艰难的情况,他认为愈是这种时刻愈需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力量,而且《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具有既是历史又是文学的特点,较为适合拍成电影,遂有意将它搬上银幕。当时八一厂的刘沛然导演也已着手改编《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后来经解放军总政治部协调,确定由珠影来改编拍摄。

剧本改编

鉴于影片的时长限制,伊琳在改编时着重取书中前半部分——“走向革命”“湘江逆流——马日事变追记”两章,经过提炼,形成“倒金字塔”式人物结构——四个兄弟、三个姐妹、两个导师、一个群众代表,互为关联、对比、照应关系,“四个兄弟”同中有异的人生遭遇和截然不同的道路选择,作为全片叙事框架的冲突的基石,展现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这一历史转折期,青年知识分子曲折的成长历程,表明跟随中国共产党才是应当选择的必然道路。电影剧本于1962年改编完成,而投拍之后,根据政治形势变化,影片剧情又有多处修改。例始,为突出阶级斗争,强调工农结合,原有的爱情描写,即靳恭绶与谢辉、杨如宽与刘芬的情感戏被删减,政治斗争的戏不断加强,如长沙军校门房之子张大荣及其在湖北领导农民闹革命都是后添的人物情节。

演员选择

在演员选择时,剧组要求演员本色与角色性格、形象贴近。如片中的顾达明忠厚中庸,其扮演者简瑞超在生活中就是“老好人”。而薜健白一角,伊琳导演原本准备请一位当时比较出名的反派演员扮演,但后来觉得其与人物性格不符,就换成影片的副导演林岚

拍摄过程

该片于1963年中旬开拍,前前后后拍摄了三年,辗转多个外景地,经常因为胶片拍光了而不得不停工后择时再拍。片中收回英租界的戏是在天津市拍的,为支持拍摄,天津有关方面特地批准封锁了半条街,把它打扮成汉口江海关的样子。该片的拍摄得到黄浦军校出身的陶铸的关怀,他曾亲临拍摄现场,并为剧组人员介绍了自己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目睹的情况,对人物造型、穿戴给予具体指导。1964年11月,根据陶的指示,伊琳专门带样片到北京,向参加过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秋收起义的老干部征求意见。由于高层领导对影片的看法不一,周恩来同志指示按陶铸的意见修改。

送审被禁

1966年1月18日,陶铸邀请正在广州市的陈毅、王震等领导到珠影观看经过修改的《大浪淘沙》,几位领导在肯定影片之余对一些细节提出意见。经再度修改后,同年4月,影片送京审查。但是,康生指责影片写的全是小资产阶级,是一部坏影片,不能放映。该片被打入冷宫。“文革”开始后,该片作为“陶铸一手扶植的大毒草”遭批判。

换名风波

原作中“靳恭绶”一角名为“公今寿”,在上井岗山的过程中牺牲了。因为片中军校女同学称其为“老公”,扮演者于洋感到容易引起误解,提议改为“今公寿”,后来夏衍指出百家姓里没有“今”姓,于是剧组又将“今”改为“金”。在“文革”中,“金公寿”被指是暗喻“陶铸”,于洋、伊琳都因此遭批判。1977年3月,该片获准上映之际,因陶铸尚未平反需要避嫌,而拷贝对白已定型,便将演员表中“金公寿”改为“靳恭绶”。

幕后花絮

作品评价

《大浪淘沙》在知识分子角色身分的认定和主要塑造上成为文革前中国电影难得的“大胆”之作。影片遵循现实主义的原则,导演伊琳极力突出写实的特点,真实地再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极力还原了二十年代不同人生命运转折的社会现实,并借助这种背景细腻地刻划了几个青年知识分子在革命大潮中的追求、奋斗和分化,最终因对革命理解和追求的不同从而走上各异的人生道路。(网易娱乐评)

该片是一部革命的好影片。它较好地表现了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它不局限于写一人一事,而是从一群人物和事件来展开,反映的生活内容较为丰富、广阔。该片在塑造人物和概括时代这两方面结合得比较成功,有显著的特色。片中青年知识分子在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与路线斗争中所经历的不同道路,使观众深切体会到毛主席对知识分子的教导是何等的正确和重要。片中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中,靳恭绶颇有特色,独具光彩,被刻画得既有色彩丰富的个性,又体出了鲜明的阶级特色和时代精神,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该片的成功,是由于它发挥了电影这一综合艺术的特长,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美工各有所长,又溶为一体,使它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比较和谐、统一、完整。导演很注意人物、时代、环境、细节的真实感和典型化,基本上做到了粗中有细,主次相宜,情景交融,脉络清楚。该片的不足之处在于,以青年知识分子形象来说,顾达明、杨如宽等较为缺少思想深度。影片在描定靳恭绶等人到武汉之后的部分,叙述、交性对话过多,不如前一部分富于艺术感染力,显得有些拖沓、沉闷。(原中影股份艺术委员会委员王云缦评)

大众评分

该数据截止至2024年1月14日

演职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

《中国电影的激情年代:1949——1966的中国电影》18-青岛报纸电子版.epaper.qingdaonews.com.2021-02-28

《大浪淘沙》:历经残酷年代“洗礼”的“真金”_网易娱乐.ent.163.com.2021-02-28

《中国电影的激情年代:1949——1966的中国电影》19-青岛报纸电子版.epaper.qingdaonews.com.2021-02-28

《中国电影的激情年代:1949——1966的中国电影》20-青岛报纸电子版.epaper.qingdaonews.com.2021-02-28

大浪淘沙 (1966).豆瓣电影.2024-01-14

大浪淘沙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