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英
司马英,是司马迁的女儿,名妹娟,大约出生于司马迁宫刑前15年。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自幼饱读诗书,明事理,擅诗文。祖父司马谈、父亲司马迁都是西汉刘彻时的饱学之士太史令。
司马英在其父司马迁遇难后,将《史记》初稿等带往杨府,与未婚夫杨敞商量后,将《史记》送往杨敞老家华阴市珍藏,才使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通史《史记》得以保存下来,流传至今。后与杨敞,育有两个儿子,大儿杨忠,小儿杨恽。
人物生平
司马英自幼聪明过人,特别逗父母喜爱。父亲司马迁在撰写《史记》初稿时,她总是和两个哥哥在一旁帮助父亲搜集整理史料。后来,当父亲司马迁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受审入狱之时,司马英深感大祸临头,于是就劝母亲和两个哥哥立即逃离京城,以防不测。这时,母亲随清娱和两个哥哥自然要带着司马英一起逃走,可司马英出于对未婚夫杨敞的思念,决定留在京城,去杨府避难。司马英想,杨家是世代侯门将相之家,而今在京城也是声威赫赫的大家族,其影响不亚于李氏家族。那陷害父亲的李广利及其兄弟虽为皇亲国戚,谅他们奈何杨家不得。母亲和两个哥哥觉得司马英的想法很有道理,于是同意司马英留在京城,到杨家去避难。
司马迁遇难时叮嘱女儿司马英一定要将《史记》初稿和相关资料带走,保存好,让其流传百世。杨敞的老家就在西岳华山脚下的华阴市。司马英将《史记》初稿等带往杨府后,为了万无一失,又与其丈夫杨敞商量,决定将《史记》送往老家华阴珍藏。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藏之名山”一事的真实意义。正是司马英的这一壮举,才使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通史——《史记》得以保存下来,流传至今。
司马英的丈夫杨敞曾两任刘弗陵时的丞相,他的先祖杨喜曾被汉代开皇帝刘邦封为赤泉侯。杨喜本为刘邦军中的一名小军官,但他后来在追杀项羽的过程中,逼得项羽自刎,立了大功,因此被封为侯。自此杨喜的后代在朝廷中一直为高官。杨敞虽然身居丞相,但是由于天生胆子小,因此,为官谨小慎微。杨敞与汉代大将军霍光同属朝廷重臣,彼此交谊颇深。霍光身为刘彻托孤重臣,辅佐8岁的汉昭帝。
元平元年(前74),21岁的汉昭帝驾崩,霍光与众臣商议决定,选汉武帝刘彻的孙子刘贺刘贺为皇位继承人,哪知刘贺登基后终日沉溺于歌舞之中,只知寻欢作乐,不理国政。霍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大司马杜延年密谋之后,打算废除刘贺,另立皇位继承人。事情已定,霍光派杜延年将此事告诉丞相、司马迁的女婿杨敞时,一向胆小如鼠的杨敞,顿时惊恐万分,浑身汗流浃背,对来者支支吾吾,不敢表示自己的态度。
这时,胆识过人的妻子司马英见丈夫犹豫不决,不知如何是好,便趁杜延年更衣之时,上前对丈夫杨敞说:“国之大事,怎能犹豫不决,大将军主意已定,你应当与之同心协力,迅速办好这件事。否则,会有大祸临头。”说完,正好杜延年也回来了,司马英二话没说,便告诉杜延年说,她的丈夫杨敞愿意听从大将军霍光的安排。杜延年听后自然很高兴,立即将杨敞的意思转告霍光。霍光当即安排杨敞率领众臣,上奏皇太后,力陈废除刘贺皇位的原因。太后听后,觉得有理,于是颁诏废除刘贺的帝位,另立刘彻的曾孙汉宣帝为君主,他就是历史上的汉宣帝。杨敞的大义之举,实在是在其妻司马英的敦促下所为。
司马英有二子,长子杨忠,事迹不详,西汉文学家;次子杨恽,西汉政治家。
人物考异
不知此“司马英”事出何处?即便古籍中的官野史也未见记载司马迁女儿的名字。
“夫人劝诫杨敞”一事见《汉书》卷六六《公孙刘车王杨蔡陈郑传》。《传》云:
“恽(杨敞之子杨恽,笔者注)母,司马迁女也……初恽受父财五百万,及身封侯,皆以分宗族。后母无子,财亦数百万,死皆予恽,恽尽复分后母昆弟。再受訾千余万,皆以分施,其轻财好义如此。”
从文中可知,杨敞确实娶了司马迁的女儿并生下了杨恽,但这位司马夫人大约早逝了,因此杨敞又续娶了一位夫人。杨敞在拥立汉宣帝即位一个月后即去世,劝诫杨敞一事发生其去世仅数月前,这位夫人只可能是《汉书》中杨恽的“无子”的后母,不可能是司马夫人。关于此事,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 中早已辨明:
《杨敞传》:“敞夫人从东箱谓敞。”敞夫人是后妻,非司马迁女。观下子恽传中后母无子之文可证。
关于其他“司马英”事,恐悉为后人附会耳。
参考资料
《汉书》卷六六《公孙刘车王杨蔡陈郑传》.国学原典.2014-06-26
杨恽之功.光明网.2024-04-02
司马迁共有二子一女,儿子表现一般,但女儿却参与了皇帝废立.中华网.2024-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