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国家银行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比率,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进而调控货币供应量。在基础货币供应量一定的情况下,准备金比率的变化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当中央银行需要收缩信用规模时,通常会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反之,则降低该比率。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灵活性小、强度大、波及面广的特点,对银行的自主经营权影响较大。
规定内容
适用对象
存款准备金制度一般适用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美国,所有拥有交易存款的机构都需要缴存准备金,但对于非会员银行,准备金比率有所降低,并允许其逐步积累准备金。在英国,所有银行必须保持最低准备资产比率。而在日本,存款准备金制度适用对象还包括特定类型的金融机构。
计提范围
存款准备金计提范围主要涵盖银行的各种负债,尤其是各种存款。美国将应提存准备金的存款分为三类:交易存款账户、定期存款和“欧洲货币负债”。英国的“合格的负债”仅指净存款,不包括某些外汇存款。相比之下,日本将外汇存款也纳入计提范围。
准备资产项目
作为存款准备的资产通常是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国家银行的存款。一些国家如英国和法国,也将高流动性资产列为存款准备金的项目。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通常是无息的。
法定存款准备率
各国对法定存款准备率有严格规定,但具体做法差异较大。大多数国家对不同类别的存款规定不同的准备比率。此外,还有国家对不同规模和地区银行规定不同比率。中央银行还对法定存款准备规定允许变动的范围。
提取方法
存款准备金的提取方法涉及确定应提准备金的存款金额和计提准备金的时间。多数国家采用按平均存款金额提取准备金的方法,并规定了准备金计提的时间基准。
实施要点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具体实施包括按存款类别、银行规模和经营环境规定准备金比率,以及对商业银行库存现金抵充法定存款金的规定。此外,法定存款准备率的调整幅度、准备金中现金和存款的比例,以及准备金以外的准备都是重要的实施细节。
作用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主要作用包括保障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性、集中国内一部分信贷资金以及调节全国的信贷总额和货币供应量。通过调整存款准备率,国家银行能够有效地影响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
局限性
存款准备金政策存在缺乏弹性和固定化的倾向。中央银行难以确定调整准备率的时机和幅度,且调整会对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产生显著影响。此外,政策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银行产生的影响可能不一致,有时可能导致小银行面临困难。针对这些局限性,学者们提出了一些改革意见,包括微调法定准备率、提供利息、控制信用以及探索其他替代工具。
参考资料
金融企业准备金计提管理办法.中国政府网.2024-11-01
存款准备金政策与制度.中国人民银行.2024-11-01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华律网.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