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夏娃日记
《亚当夏娃日记》是一部由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小说。这部小说以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对夫妇——亚当和夏娃的故事。
故事背景
故事发生在伊甸园,这是雅威创造的世界中最美好的地方之一。在这个天堂般的环境中,亚当和夏娃享受着无尽的美好时光,直到他们犯下了原罪。
内容简介
在伊甸园里的“相识”中,刚刚出场的亚当对身边的“新生物”满腹牢骚和不满。亚当不喜欢“新生物“整天跟在他后面,讨厌夏娃不停地找他说话,甚至还因无法忍受这个“新生物”而多次逃离自己的住所。
夏娃来到人间,似乎不是为了亚当,而是为了她自己;她与亚当的存在是平等的。亚当比夏娃的胆量还小,适应性也很差,开始,“夏娃”有些害怕“它”,但慢慢发现“它只是在想法避开。”对于夏娃的接近,“它非常不安又不愉快,最后它实在狼狈极了,爬到一株树上去了。
夏娃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实验”,但不是这个实验的全部,仅是“其中的主要部份”。然而无论是什么,虽然她没有探讨明白,她却很珍惜自己,并尽可能的去了解没有接触到的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
夏娃的生活不依赖于亚当,她有着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与亚当之间是协调的、互助的伙伴,是彼此友好相爱的朋友。
夏娃虽然对亚当比对其他的爬行纲更感兴趣,却觉得他“趣味低级,而且很不友善”。夏娃随着与亚当的频繁交往,好奇敏感的夏娃身上开始出现两种重要的人类情感:悲伤和幸福。
虽然伊甸园中有着各种美好新奇的事物,夏娃依旧觉得孤独,她渴望有人陪伴。为了让亚当欢喜,她去摘禁果,毫不在乎可能会受到的伤害。
而在失去乐园、吃过苹果之后,亚当也显露出了人类害怕寂寞的天性,他在日记中写到:“‘我’发现她是个很好的伴侣,如今‘我’失去了‘我’的财产,要是没有她来想‘我’,‘我’会孤独而忧愁的。”亚当与夏娃的爱情在人性逐渐苏醒的成长过程中日益成熟起来。最终,在他们的“相爱”中,他们两人都谱写出了最情真意切的爱的独白。其中尤以夏娃日记中的内心独白最为感人。夏姓很明确地表达对孤独感的恐惧:“‘我’必须有人陪伴——‘我’想,‘我’就是为这而生的。”
亚当曾在日记中写到,他和夏娃两人“对事物的看法总是缺乏一致性”。而夏娃的日记多是个人的悄感宜泄和心灵感悟。夏娃写到亚当“不关心花朵,他把它们叫作垃圾”,而亚当眼中的夏娃在“找到一种新的花朵时,就会有说不出的高兴,她会亲昵它、爱抚它、闻闯它、和它说话,还会对它倾吐出各种可爱的名字。”他们过去主要的生存环境伊甸园,亚当称呼它为“土地”、“财产”,而夏娃则称之为“公园”、“避暑胜地”。
亚当第一次见到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新物种”时,他极为困惑不解,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科学断定,他先觉得“它”是一条鱼,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他又觉得“它”是袋鼠、熊和鹦鹉,甚至还多次萌发要将这个“稀有物种”制成标本来收藏的念头,由于夏娃母爱天性的庇护,亚当才未能得逞。
他们两人对生活的意义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亚当觉得生活就是“敲敲瓜,尝尝葡萄,摸摸树上的水果,来看看这些财物都长得怎样了。”他就像是一部工作的机器,休息日反倒让他觉得极为难熬,而夏娃则对事物的“真、善、美”探寻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夏娃觉得她被造出来就是为了探寻这个美妙世界的秘密的。夏娃在无意中创造了火,也为火的未知力量而感到恐惧。
最终夏娃仍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她养她的大自然和伊甸园,更渴望与亚当共生,但当其中一个必须先死时,她愿意先去。
亚当在收获了人类天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后,最终也在夏娃的墓上满怀深情地刻上了“她在哪里,那里便是伊甸园。”
主题
小说的主题围绕着人类最初的错误展开,探讨了人类如何面对自己的过错以及如何从中吸取教训。通过这个主题,作者试图传达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风格特点
马克·吐温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著称,《亚当夏娃日记》也不例外。在这部作品中,他巧妙地将幽默元素融入到了严肃的话题之中,使得读者既能感受到深刻的思考,又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角色介绍
夏娃
夏娃是雅威创造的人类第一位女性,对身边的动物也充满了爱意。在她心里,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对人类没有任何敌意和威胁,人类可以非常放松舒服地和它们生活在一起。
夏娃是伊甸园中负责任的园丁。她是一位奇妙的设计师,把伊甸园打造成了一个避暑圣地,还装点了许多路标以免游客迷路。另外,她把伊甸园改名为“尼亚加拉大瀑布公园”,因为她觉得伊甸园更像一个公园。
主人公夏娃对上帝以及上帝的造物、上帝的权威一直都持有怀疑和反叛的态度。
夏娃感觉她就是一个实验。夏娃并不顺从听话,而且无数的上帝造物在她眼里都是杂乱无章的,例如山川、平原等。夏娃从人类的角度来评价雅威的创造和工作,否定了上帝的全能和超能力,打破了人与上帝之间不平等的隶属关系。
亚当、夏娃作为人类第一对夫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和谐平等的。夏娃为伊甸园中所有的生物和动物命名。
亚当
亚当具备典型的男性特征:独立、坚强、勇敢、理智、宽容,他完美地体现了男性意象:秩序和稳定。
夏娃在蛇的劝说下吃禁果之前,亚当便预感到了灾难,决定迁徙他处。夏娃吃了禁果后去找亚当,同时还带去了一些苹果,亚当吃苹果的动机很简单:“‘我’饿坏了,只好吃了。这有悖‘我’的处事原则,但‘我’发现,一个人只有当丰衣足食时,原则对他来说才有真正的效力。”
亚当难以忍受夏娃的喋喋不休,他认为夏娃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因而亚当觉得自己的平静生活被打扰了,每天都在煎熬。
创作背景
马克·吐温生活的年代正值美国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西进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人们满怀战天斗地的热情,为把文明带入蛮荒之地而倍感骄傲。但作者对此却持否定的态度。他从小在密西西比河上长大,早年的生活经历使他对自然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在西方家喻户晓,马克·吐温对这人间第一对伴侣及伊甸园失落的故事也一直很着迷。他在自己的小说中多次引用这段故事。在马克·吐温看来,上帝造物这一基督教教义无法求得一种符合逻辑的解释。马克·吐温还根据这个伊甸园的爱情故事写了两本日记,一本是《亚当日记摘录》。它的初稿在1893年前就已经写成,那一年的“世界商品交易会”在距纽约西部尼亚加拉瀑布约25英里的港市——布法罗(Buffalo)举行,马克·吐温的朋友查尔斯·昂德希尔斯和欧文·昂德希尔斯两兄弟请他为该交易会的纪念册写一篇有关尼亚加拉瀑布的幽默短文。马克·吐温当时没有答应,因为他当时手头上没有合适的素材。后来,他灵机一动,决定修改《亚当日记摘录》,将尼亚加拉瀑布作为夏娃到来的场景。1893年4月中旬,他将修改过的稿子寄给了昂德希尔斯兄弟。
因此,准确地说,《亚当日记摘录》最初发表于1893年尼亚加拉交易会纪念册上(Niagara Book)。另一本是《夏娃日记》(Eve's Diary)。它原是马克·吐温为1905年圣诞节的到来而撰写的,最初发表在哈珀兄弟创办的《哈珀月刊》(Harper Monthly)1905年圣诞专刊上,当时并没有附插图。
马克·吐温和妻子的缘分始于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他以新闻记者身分从纽约出发沿地中海赴欧洲旅行。这次旅游中他认识了他未来的妻子奥莉维亚·兰顿的哥哥。在船上,马克·吐温一见到奥利维拉·斯莫利加的玉照便决定要见她一面。奥莉维亚的父亲杰维斯·兰顿是纽约富豪。奥莉维亚小姐当时22岁,她不但长得非常妩媚动人,而且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当代美国文学和英国文学都很有造诣,具有维多利亚时代少女的一切优雅风范。她立刻成为了马克·吐温的崇拜对象。1867年元旦,他们在杰维斯家见面,从上午10点一直呆到深夜。两人一见钟情。为了向奥莉维亚求婚,马克·吐温不但要向姑娘表明他的真挚,还必须向其父母证明他经济地位稳固,有能力使这个柔弱、有严格家教的姑娘获得幸福。因此,他继续写新闻稿、创作,同时巡回演讲。
随后,奥莉维亚帮助马克·吐温编辑校对他的作品《傻子国外旅行记》(Innocent Abroad,1869)。他和奥莉维亚订婚后,对奥莉维亚大胆地向他表示出百般温柔很吃惊。但他很快习惯了她热情奔放的性格并愉快地接受了她给予他的种种爱抚。1870年,奥莉维亚·兰登成为了他的妻子。在此后36年中,奥莉维亚确实是马克·吐温忠实的伴侣、事业上的知己。她帮助丈夫校订书稿,甚至改掉一些在她认为是不雅的词句,整理他的书信,处理社交和日常事务。她负责编辑整理了他的所有作品,是他文学创作生涯中的最宝贵、最忠实、最得力助手。1904年6月5日奥莉维亚在佛罗伦萨他们孤居的寓所因心脏病复发而逝世,马克·吐温身心交,他不禁在回忆录中写道:“你在地下,孑身一人;‘我’在人间和大家在一起,但也是孤零零的。”
失去奥莉维亚后,马克·吐温在感情上受到重挫,以至于再没能从这一打击中恢复过来,如同失去了夏娃的亚当,再也找不到爱的伊甸园了。他丧失了创作长篇小说的激情和能力,怀着忧伤的心情创作了《夏娃日记》。在创作《夏娃日记》的同时,马克·吐温重读《亚当日记摘录》,发现它缺少应有的文学价值,主要原因是它与布法罗的商品交易会联系在一起。他决定改写《亚当日记摘录》,并将它与新创作的《夏娃日记》编在一起,使两本日记珠联璧合,成为《亚当夏娃日记》。而且,整个日记从开始创作到最后出版,前后有近十余年时间,经历了反复的修改和完善。他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满意,常常将其中的片段高声朗读给他的亲朋好友听,同时也无奈地叹息道:“《夏娃日记》已经完成——‘我’一直在等她说话,但她却什么都没说。”在创作手法上,作者采用日记的形式,以其特有的语言魅力,充分揭示主人公内心的期待与欢喜、失望与苦闷等心情,使形式与内容能够得到完美的结合,相得益彰地将《亚当夏娃日记》演绎为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小说。为了这两本日记能顺利出版,马克·吐温特意对内容和语调作了调整,使作品以幽默风趣见长,但字里行间我们仍不难发现,他还是情不自禁地将自己对人生、对宗教的许多观点融入了书中。
作品评价
虽然不过是一种小品,但仍是在天真中露出弱点,叙述里夹着讥评,形成那时的美国姑娘,而作者以为是一切女性的肖像,但脸上的笑影,都分明是有了年纪的了。幸而靠了作者的纯熟的手腕,令人一时难以看出,仍不失为活泼的作品。——鲁迅
《亚当夏娃日记》触及到人类生活的原始状态和本质属性,在轻松诙谐的文字下面蕴涵着作者对男人与女人这一人类最基本问题的感悟和思考,因此,它具有隽永的艺术魅力。不同时代的男人和女人,无论他们正处于对两性交往充满憧憬的年龄,还是对两性之间微妙关系已有复杂体验,读到马克·吐温的这部作品,都会获得有益的启示。——谭惠娟(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小说影响
《亚当夏娃日记》被认为是马克·吐温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还体现了他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这部小说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被认为是对传统宗教叙事的一种颠覆性解读。
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年—1910年),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美国著名小说家、作家、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等。
参考资料
亚当夏娃日记.QQ阅读.2024-08-19
亚当夏娃日记.豆瓣读书.2024-08-19
从《百万英磅》说起-正直的骗子马克吐温.简书.2024-08-19
《马克·吐温自传》.中国作家网.2016-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