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福兴
姜福兴,男,博士学历,北京科技大学资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科技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北京科技大学土资学院学位评定委员,微地震专家,兼任中国煤炭工业劳保学会顶板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矿山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采矿安全与技术学报》编委。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煤炭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煤炭部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青年科技奖”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人物经历
1979年9月-1983年7月,山东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学士。
1983.7—1985.7山东矿业学院矿压所,参加新型炮采单体支柱工业性试验和南桐矿务局支护改革。
1985.9—1988.7 山东矿业学院读硕士研究生,从事顶板控制设计和来压预测预报的研究,任助教。
1988.9—1991.7 山东矿业学院矿压所,任助教,推广顶板控制设计专家系统,在郑州矿务局研究放顶煤技术。
1991.9—1994.7中国矿业大学读博士,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任副教授、副所长。
1994.9—1998.10 任山东矿业学院矿压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3年9月-2004年7月,山东科技大学讲师、副教授(1993年)、教授(1994年)、博导(1997年)
1998—2007任山东科技大学资环学院院长
2004年8月至今,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教学科研
研究领域:
1.矿山动力灾害治理 2.矿山岩石力学与支护 3.煤矿开采理论与技术
4.微地震监测 5.矿山安全检测 6.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研究方向:
微地震监测技术在冲击地压和矿井突水防治中的应用;煤矿采场与巷道围岩支护;冲击地压控制;化学材料在矿山加固和堵水工程中的应用;放顶煤技术。
本科生课程:
1.矿山安全技术与工程 2.采矿难题与解决方案(新生拓展课) 3.采矿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煤矿开采部分)
研究生课程:
1.采动灾害控制工程 2.采矿理论与技术新进展讲座(矿山灾害控制部分)
主要贡献
承担完成了矿业领域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2个,企业委托项目40多个、获2项国家专利。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与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美国、英国、蒙古国等国的同行有密切的科技合作关系。
专利: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4项;获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鉴定:鉴定成果40多项。
科研项目
主持的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采动覆岩空间结构及其与应力场的动态关系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煤矿覆岩破裂灾变的机理、监测与控制研究,2003-2005
3.中国澳大利亚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微地震监测岩体破裂技术在矿山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4.国家级软科学项目:矿区资源开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研究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微地震监测的岩体破裂场的定量描述研究
6.参加中国工程院项目《中国煤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
7.国家973项目,深部采动应力场时空分布规律及对动力灾害孕灾过程的控制, 2009-2014
8.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矿井突水的高精度微地震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2007-2009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矿山微震波自动识别的基础研究,2011-2014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高精度微震监测的岩层破裂与移动轨迹追踪基础研究,2012-2015
11.企业委托项目,20项,2013-2015
论文著作
代表论文
1.姜福兴,王平,冯增强,王道宗. 复合型厚煤层震-冲型动力灾害机理、预测与控制[J]. 煤炭学报, 2009,34(12):1605-1609.
2.姜福兴,刘伟建,叶根喜,李伟 构造活化的微震监测与数值模拟耦合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9(S2):3591-3597.
3.姜福兴,叶根喜,王存文,张党育,关永强. 高精度微震监测技术在煤矿突水监测中的应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9):1932-1938.
4.姜福兴,宋广东,孔令海,王存文. 微地震波在煤矿岩层中的传播特征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S1):2674-2679.
5.叶根喜,姜福兴,杨淑华,时窗能量特征法拾取微地震波初始到时的可行性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2008 年 05 期,1574-1581.
6.姜福兴,王存文,杨淑华,张兴民,冲击地压及煤与瓦斯突出和透水的微震监测技术,煤炭科学技术,2007,35(1),26-29.
专著
《煤矿采场顶板控制设计及其专家系统》,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
教材
《矿压控制设计》,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本教材获得教育部和煤炭高校十五教材规划资助,应急管理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
参考资料
姜福兴.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