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芦苇荡

芦苇荡

《芦苇荡》,是一首由作曲家赵季平为电影《大话西游》创作,北京中央乐团录制,胡炳旭指挥,张正地录音的洞箫曲,原曲以箫和琵琶为主要演奏乐器,歌曲时长为3分7秒。

音乐制作

创作背景

1994年,《大话西游》找到赵季平,表示有一个本子叫《大话东游》,而非《大话西游》。赵季平接手本子后,发现故事离奇蹩脚,充斥着港味儿的形容词和感叹词,让他很不舒服。他连看三天才读完。为了找感觉,他又参观了西影厂的摄影棚,结果看到的是“牛魔王的肚子”这一巨大内景,挂满了肠子和内脏,非常怪异。这部电影与他以前创作的严肃电影风格迥异。同时,港方还给赵季平带了一段卢冠廷为影片写的主题曲旋律,赵季平在此基础上为全片配乐。他确定了音乐的主题:反映人性的最终统一,中间穿插不和谐音,如妖精出没、战争、灾难等。音响上,他使用了铜管、弦乐、木管等西洋乐器,并加入二胡和箫,使其具有中国古典味道。同时,他也注重音乐的色彩。

在很轻松的状态下,赵季平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大话东游》的全部配乐,乐曲总长度达一个多小时。《芦苇荡》原曲以箫和琵琶为主要演奏乐器。随后,曲子由北京中央乐团录制,指挥为胡炳旭,录音师是他的长期合作者张正地。第一批数码带由滚石带回中国香港后,赵季平拿到了一份不错的报酬,也不用再过问后期的工作。按照中国内地的习惯,作曲家需要对着镜头,按段落去配乐;而中国香港的习惯则不同,作曲家写好若干段音乐,导演听了后再去使用。作为总调度,导演采用这种电视剧的配乐办法。做惯了严肃音乐的赵季平本身对这部电影也没抱太大期望。赵季平出差住旅馆时,总能在电视上断断续续看到《大话西游》。他觉得里面的音乐虽然并非完全忠实于他的创作,但使用得很巧妙。不过,他始终觉得那是一部莫名其妙的电影,对年轻人的狂热感到吃惊。

制作人员

歌曲结构

从调式方面看,《芦苇荡》采用七声雅乐羽调式,与西洋小调相似,并加入了“变徵”偏音,这是其区别于民族调式与西洋小调的特性音。从曲式方面分析,《芦苇荡》为二段式结构,由AB两个对比乐段组成。A乐段为1~16小节,B乐段为17~35小节。A乐段是赵季平在旋律上的创作,分为两个乐句,每个乐句8小节。1~8小节由古筝演奏,旋律线条单薄,给人一种安静的起始感;9~16小节转为钢琴演奏,旋律虽未变,但提高八度,右手八度音程与左手分解和弦的结合,将乐曲推向高潮,并引出B乐段。A乐段的前两小节采用均匀的八分音符和后附点音符,尾音拖长并引用倚音,形成抑扬顿挫的效果,仿佛在倾诉无奈之感。B乐段旋律近似《一生所爱》,整体音域高于A乐段,节奏、音符和旋律均与A乐段不同,减少了八分音符,加入了十六分音符,音乐对比变化明显。尽管是两个对比乐段,但整首曲目旋律平稳,没有突兀的变化,音域宽广且平缓。B乐段后有一大段扩充乐段,围绕《一生所爱》的旋律展开,演奏者情绪高涨,直至58小节进入尾声才恢复平静。尾声部分,古筝旋律平缓,钢琴伴奏肢体单一,伴随着沙槌的声响结束。

创作特点

地域风格明显

《芦苇荡》的地域风格明显。《大话西游》取景于西北,片中荒漠广袤,故事背景凄凉。因此,在作曲时采用了类似西洋小调的调式,融入了当地的音乐特色。此曲旋律高亢、空洞且伤感。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音色浑厚悠长,指法繁多,能够承载《芦苇荡》的情感内容。此外,沙锤的伴奏模拟了黄沙漫天飞扬的场景,自上而下缓慢晃动,节奏缓慢,沙沙作响。这样的配乐使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强烈地代入场景,感受到悲伤的情感。

创作风格交融

《芦苇荡》融合了中国传统作曲手法与西方作曲手法。此曲为七声雅乐羽调式,与西洋小调相近。其中加入的“变徵”偏音,让大众能够轻易区分出民族调式和西洋调式。这种融合体现了东西交融的大漠背景,同时也展示了传统调式的明亮与悠扬。

演奏技法

摇指

《芦苇荡》中,摇指是主要指法。根据作品情感和演奏旋律,对摇指的要求极为严格。摇指在乐谱中大量出现,根据音符时值可分为长摇和短摇。此曲情感细腻凄凉,弹奏摇指时,力度和动作幅度都不宜过大。大指在触弦时,需力度均匀,音符紧凑、密集。触弦位置也颇有讲究。在琴码与前岳山二分之一处的位置弹奏,音色较为柔和;越靠近前岳山,音色越明亮尖锐。根据筝曲需求,作由弱渐强时,摇指可以从左向右平稳移动,同时要注意力度变化。这样的摇指,也称为“游摇”。

《芦苇荡》A乐段注重情感表达,运用游摇由弱渐强来表现细腻深沉的情感。B乐段整体音域比A乐段高,旋律性和歌唱性较为明显。为了突出主旋律,摇指应控制在靠近前岳山的位置扎桩进行,强弱变化可直接通过控制力度来表现。《芦苇荡》情绪最高涨的部分在B乐段后的扩充乐段。主题旋律不断重复,且一句比一句情绪激昂,弹奏音色也随之不断高亢。这段摇指保持在前岳山位置,手指力度不断加强,直到进入尾声才恢复平静,摇指演奏几近A乐段。《芦苇荡》大量运用了摇指、琶音、刮奏和左手颤音等技法。虽然在演奏技巧上没有太多难点,但对情感表达和摇指、琶音的要求很高。

琶音

《芦苇荡》中的琶音几乎都在右手旋律部分出现。弹奏琶音时,需注意每根手指的音色、音量和力度要统一,同时强调手指的独立性和重心转换时的自然过渡。此曲一开始便直接进入长琶音部分,需要左右手的紧密配合。弹奏时,双手应尽可能靠近,以确保音色的统一,做到一气呵成。琶音的最上方音是旋律音,因此,在弹奏时需着重突出,以便更好地连接旋律。琶音的运用是指法的重点,它如同电影中紫霞仙子独自撑船在芦苇荡中的波光粼粼,秋风中瑟瑟飘落的落叶,以及那荒无人烟之处的抽泣声,有效地烘托了背景。

刮奏

《芦苇荡》演奏时,上下行的刮奏同样不可或缺。弹奏时需精准控制力度与速度,确保手臂放松,手指过弦力度均匀且适中。尽管这不是技巧性极强的指法,但实现气与韵的融合至关重要。刮奏与主旋律的叠加,在此曲中起到了推动情绪的作用。例如,在A乐段中,由古筝过渡到钢琴时,句尾巧妙融入了刮奏,上行刮奏由弱渐强,直接引领钢琴进入高八度演奏;在扩充乐段中,主题旋律乐句不断重复,刮奏的加入更是将情绪层层推向高潮。刮奏仿佛是在细腻描绘人物内心的气息,悠长、无奈且充满跌宕。

偏音的弹奏

《芦苇荡》在首调翻译中,“fa”和“si”音出现较多,且它们是旋律的主音。然而,在古筝的音阶中,“fa”和“si”并非直接存在于琴弦上,而是需要通过在“mi”和“la”弦上按压得出。其中,“mi-fa”为小二度关系,“la-si”为大二度关系。在左手按音时,小二度需要比大二度按得浅一些。按弦的深度决定了音位的高低。演奏这首曲子,需要演奏者具备良好的音准感和长期的练习。特别是在“la”转换到“si”时,左右手需要高度配合。右手弹奏的同时,左手需要迅速准确地按到“si”的音位,否则会产生滑音。其他同弦之间的转换也是如此。如果音准不佳或左右手配合不默契,会严重影响到乐曲的演奏效果。

颤音

颤音是古筝指法中常用的基础技巧,虽然在《芦苇荡》的谱面上没有具体标记,但在实际弹奏中却频繁使用。演奏者可根据对曲目的理解、情感的表达以及个人的演奏习惯来运用颤音。颤音主要用于装饰右手弹奏后的余音,左右手在同一弦上协作,右手弹完后,左手指尖在琴码左侧的弦上快速、小幅度地上下按动。颤动的幅度可随乐曲情感的变化而调整。

在《芦苇荡》中,颤音随着音符节拍和乐曲情感的变化而变化。A乐段情感细腻,旋律平缓,左手运用颤音时也应保持微弱平缓。B乐段旋律线条明显,音符时值较短,颤音可以更快速、短暂,以扩充乐段情绪,使其逐渐激昂。在使用颤音时,左手动力度和的颤幅度可随右手的力度增强而调整,但需注意适度,避免产生明显的变音。

重要演出

其他版本

参考资料

芦苇荡.qq音乐.2025-02-23

芦苇荡.网易云音乐.2025-02-23

像古代工笔画活了过来,这一版《大话西游》美哭了网友.澎湃新闻.2025-02-23

芦苇荡.qq音乐.2025-02-23

赵季平:曾为一部叫《大话西游》的电影配乐(图) .新浪娱乐.2025-02-23

赵季平音乐作品拾萃.新浪网.2025-02-23

芦苇荡 (中国潮音 第7期).QQ音乐.2025-02-23

芦苇荡 (Live).qq音乐.2025-02-23

芦苇荡 大话西游片头曲 (洞箫版).qq音乐.2025-02-23

芦苇荡 (二胡版).qq音乐.2025-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