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阿布拉莫维奇·越飞
阿道夫·阿布拉莫维奇·越飞(俄语:Адольф Абрамович Иоффе,罗马化:Adolf Abramovich Joffe;1883年10月10日-1927年11月16日),犹太人,是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曾任苏联特使与国民党领袖孙中山会谈,并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1927年11月16日在莫斯科自杀。
早年经历
出生于俄罗斯一个富裕家庭,中学时即参加政治活动,一九〇三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之后在俄国各地活动,一九〇六年被迫流亡,先到德国柏林,后被逐,转至维也纳。一九〇八-一九一二年在此学习医学并与列夫·托洛茨基一同编辑《真理报》。一九一二年回国,被捕并流放西伯利亚地区。
一九一七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回到欧洲,与托洛茨基合编《前进报》。在圣彼得堡参加十月武装起义,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随后从事外交工作,为外交部副部长。次年一月率领苏联代表团参加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谈判,主持对德和事宜。后任苏俄驻柏林代表。一九一七-一九一九年为俄共(布)候补中央委员。
外交生涯
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六日,获任驻华特命全权代表,八月二十二日抵达北京,与中国北京政府谈判恢复两国外交关系问题。但因中东铁路和苏联红军出兵博克多汗国等问题双方僵持不下,谈判无果。此间与孙中山通信,介绍苏维埃情况并期望得到孙对其外交使命的支持。一九二二年七月,获任驻华全权代表。一九二二年八月,越飞到北京后,与北京政府谈判,对手为新任外交总长顾维钧。越飞想先达成建交目的,顾维钧仍要求苏联先从外蒙撤退中国工农红军,谈判未果。然后越飞致函正在洛阳市的军事实力最强的吴佩孚将军,希望建立合作关系,但是吴佩孚拒绝了苏联人的游说。
一九二三年一月十六日,到上海市与孙会谈。期间充分阐述苏联的立场,对有争议的中东铁路和外蒙问题表示苏联绝无侵略意图;苏联为争取中国同情和尽快恢复与中国的外交关系而力促孙与吴佩孚联合,以对付北京政府;孙若能执掌中央政府大权,苏联要求孙为吴在政府中谋一高级职位。苏联以向孙提供军事援助为交换条件,要求其同情和支持在华的共产主义宣传。孙始终未答应支持在华的共产主义宣传,还进一步申明共产主义和苏维埃制度均不适合中国国情。二十六日,用英文在上海《大陆报》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自此开始中国国民党与苏联及共产党的合作关系。
此后应日本后藤子爵邀请,前往日本热海。孙中山也以廖仲恺为代表前往,仔细商谈苏联对孙的援助和孙同苏的合作事宜。十月,孙中山代表团访苏期间多次与之谈论孙苏合作问题。一九二四-一九二五年出使奥地利、加拿大。
自杀身亡
一九二五年参加俄共(布)党内以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为首的“新反对派”,在工农联盟和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等问题上与约瑟夫·斯大林有分歧。一九二六年回国。在“新反对派”受到批判、托洛茨基被开除出党之后,因不堪政治上日益加剧的压力,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十六日,在莫斯科的医院内自杀身亡。一九八七年恢复名誉。
注释
1根据《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p.1405,只有Abram Adolph Abramovich Joffe译“越飞”,其他以Joffe为名的人一律译“若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