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村镇
灌村镇位于从化区东部,镇政府驻地为石坑圩,距离街口1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3˚42',北纬23˚34'。东与增城区派潭镇接壤,南与江埔镇交界,西、北与桃园镇相邻。1979年辖区面积为57.55平方公里,2003年经土地更新调查后为57.69平方公里。2004年1月,灌村镇撤销并入温泉镇。
自然环境
灌村镇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以丘陵为主,小海河流经石海村。大尖山位于东部,海拔879米。地下资源包括石灰石、花岗石、正长石等。
政区人口
1979年,灌村公社辖8个生产大队,全社有2757户1.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45户1.41万人,占全社人口97.24%。1983年11月,撤销人民公社,设立灌村区,下辖5个乡、115个自然村,全区有2861户1.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98户1.5万人。1987年1月,撤区建乡,灌村乡辖8个村。1988年10月,灌村乡改为灌村镇,所辖村不变,增设石坑居委会。2003年,全镇面积经土地更新调查后为7.69平方公里,人口4554户1.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92户1.86万人,占97.38%。2004年1月,撤销灌村镇,并入温泉镇。
基础设施
水利水电
1979年,灌村镇有小(二)型水库4座,库容12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150亩;有溪流陂头9宗,灌溉农田1万亩;有农田排灌站33座,简易抽水站19座,共装有电动抽水机52台,装机容量745千瓦,灌溉农田1600亩;东干渠和大江水渠经石海村,灌溉农田1700亩。1996年秋,镇政府投资25万元,加固石坑水库堤坝。2000年冬,对东干渠和大江渠石海段进行清障清淤和硬底化建设。至2003年,电动排灌站仅存3座,电动抽水机6台。
通讯网络
1979年,灌村镇有磁吸电话用户45户,平均61.27户有1部电话。1992年,镇开通程控电话,有用户115户。2001年,新装一台容量为1000门的程控电话交换机,当年电话用户917户。至2003年,固定电话用户1943户,平均2.34户有1部电话,移动电话用户1952户。
供电网络
1979年,灌村镇辖区内有1万伏供电网由江埔输入,通至各大队,年用电量105万千瓦时,人均年用电72.41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40.5万千瓦时,占38.57%。1992年开始,镇内企业不断扩大和增多,电力供应不足。1999年,市供电局投资240万元,在南星村建成1座11万伏变电站,总容量2万千伏安。2003年,全镇用电量2245.2万千瓦时,人均年用电1175.5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1873.6万千瓦时,占83.45%,商业用电47.2万千瓦时,占2.1%,农业用电60.8万千瓦时,占2.71%,生活用电263.6万千瓦时,占11.74%。
供水改水
1979年,石坑圩内居民用水由石坑自来水厂提供,日供水量300多吨。农村居民饮用井水或山溪水。1990年,镇投资26万元建成石海水厂投产,为石海工业区日供水3000多吨。1998年,石海水厂将水泵直供式改为蓄水池供水,并把水管网扩到白沙、信洞、枫洞等自然村,有296户农户1230人饮用上自来水。2000-2001年,投资320万元,通过水厂扩网、引用山泉等,完成全镇农村改水任务,共有2497户农户1.11万人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至2003年,全镇农村用上自来水有4217户1.83万人,占农业人口的98.3%,其中由水厂供水的有1334户5603人,改水的有3038户1.28万人,成为从化区第一个完成农村改水的镇。
经济
1979年,公社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种养为主,工农业产值127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25元,排在全县第1位。1983年,农村经营体制改变,产业结构调整,全区工农业产值增加到688.2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635.22万元,占92.3%,农村人均年纯收入396元,排在全县并列第4位。1992年,镇再次调整农业结构,外来企业增多,石海和石坑工业区建成投产,工业成为灌村经济主体,当年工农业产值7168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606万元,占50.31%,农村人均年纯收入1147元,排在全县第10位。2003年,镇进一步发展“三高”(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农业和招商引资工作,全镇工农业产值9.96亿元,其中工业产值9.18亿元,占92.2%,农业产值7764万元,占7.8%;镇财政收入627.5万元;农村人均年纯收入3683元,排在全市第5位。
农业种植
1979年,全社耕地面积1.6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41万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小麦、木薯、花生等;全年水稻播种面积2.48万亩,产量7528吨;小麦播种面积3930亩,产量145吨;木薯种植面积5336亩,产量2444吨;花生种植面积1524亩,产量139吨。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减少,其中水稻减少304亩,木薯减少145亩,小麦停种,蔬菜种植面积1048亩,产量1298吨。1992年,水稻播种面积减至2.05万亩,产量比1979年减少496吨。至1998年,水稻播种面积减至1.32万亩,产量5075吨;蔬菜种植面积增至1.44万亩,产量2.41万吨。至2003年,全镇水稻播种面积5670亩,产量2131吨;花生种植面积3330亩,产量556吨;蔬菜种植面积1.42万亩,产量3.01万吨。
水果种植
1979年,水果种植面积3537亩,产量523吨,其中荔枝种植1259亩,总产373吨,占水果产量的70.13%;三华李种植面积1313亩,产量6500吨;其他水果种植面积965亩,产量128吨。1980年开始,农民利用木薯地间种荔枝。1983年,出现种植荔枝热潮,山坡、旱地、山头均种上荔枝。1986年,水果种植面积增至8105亩,其中荔枝新种植面积3485亩,其他水果种植面积增至4620亩。90年代中期,荔枝价格升,农民收入增加,纷纷建起楼房和购买高档商品。1995年,广州市市长黎子流在视察新田村时,挥笔写下“山上荔枝林,山下荔枝楼”的赞语。至1997年,全镇水果种植面积9635亩,产量2749吨,其中荔枝种植面积7779亩,产量1050吨。1998年冬,因遭特大霜冻天气侵袭,冻伤、冻死荔枝5000多棵,受害荔枝面积1.3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2000年开始,荔枝价格逐年下跌,农民改种蔬菜或其他水果。2003年,全镇水果种植面积2.6万亩,产量2860吨,其中荔枝种植面积2.18万亩,产量1500吨,农村人均荔枝种植面积1.17亩约33棵;龙眼种植面积2497亩,产量190吨;红柿种植面积1320亩,产量798吨;其他水果种植面积383亩,产量372吨。
畜牧水产
1979年,养殖业以家庭饲养生猪和三鸟为主,其中生猪出栏量7351头;三鸟出栏量1.32万只;鱼塘面积228亩,产鱼20吨。1980年开始,农村养殖业出现专业户,畜牧饲养业有较大发展。1985年,生猪出栏量5022头,三鸟出栏量8.65万只。2003年,全镇生猪出栏量5976头,三鸟出栏量14.93万只,鱼塘1150亩产鱼250吨。
林业生产
1979年,林业用地5.43万亩,其中有林地1.58万亩,森林覆盖率21.13%。1986年,全镇掀起造林绿化热潮,镇政府先后动员4万多人次参加植树造林活动。至1990年,绿化荒山、改造残次林3.62万亩;绿化公路30多公里,种下桉树等绿化树木50多万棵,被县评为造林绿化先进单位。2003年,全镇有林地5.02万亩,森林覆盖率73.5%。
乡镇企业
1979年,公社有红砖厂、农机厂、建筑队等社办企业,产值16万元。80年代开始,社队企业和个体企业增多。至1989年,全镇工企业26户,年产值4792万元。其中镇办企业14户,产值3753万元;村办企业8户,产值183万元;个体私营企业4户,产值856万元。1992年开始,开发石海和石坑工业区。至2003年,两个工业区共引进企业16户,员工1770人,年产值6.41亿元(现行价),占全镇工业产值现行价9.18亿的69.83%,纳税757万元,成为镇经济新的增长点;全镇有工企业61户,工业产值8.52亿元,纳税350万元,其中镇办企业5户,产值473万元;村办企业2户,产值232万元;个体私营企业54户,产值8.44亿元;主要产品有纺织品、五金制品、塑料制品、化妆品、家具、摩托车、水泥、干果等。2003年,市驻镇企业有19户,主要有外资企业从化溢隆印染厂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广州市梦施美精细化工实业有限公司,从化区雨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广州从化董氏汽摩配件有限公司、广州通力美橡塑包装有限公司。
商贸集市
1979年,有国合商业企业食品站、粮管所、供销社,从业人员92人,主要经营粮油、大宗商品、农资产品和猪肉等,社会商品零售额220万元。80年代开始,个体和私营商业涌现,国合商业企业逐步转制为个体私营企业。至2003年,有个体和私营商业户194户,主要从事商品批发零售、餐饮、修理、服务等行业,从业人员580人,社会商品零售额1350万元。石坑圩是灌村的商贸中心,逢3、8日为集市日。1979年,有1座砖木结构的市亭,建筑面积150平方米,主要经营农副产品。集市日以街代市,人流量约1千人左右,年集市成交额218万元。1987年,县工商局投资15万元,改建原市亭,建筑面积扩至354平方米。1998年5月,新市场建成启用,有日杂、五金、百货、服装、鞋类等店铺、摊档,集市日人流量增至二三千人。2003年,集市成交额630万元。
文化特色
文化活动
1979年,群众文化活动有看电影,公社有中机(16毫米)放映队1个,小机(8.75毫米)放映队3个,各大队每年放映12场以上,石坑圩则达四五十场。199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赠送一台35毫米放映座机,使当地群众也能看到城市的大电影。2002年,镇停放电影,投资40多万元,把旧会堂改造为多功能的文化中心,建筑面积920平方米。内设有图书室、阅览室、展览室、培训厅、创作室、娱乐室、剧院、文化广场、办公室等。2003年,村村建有文化室和读报栏,镇文化站被评为省二级文化站。
体育活动
1979-2003年,镇(公社、区、乡)在“国际劳动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春节等节日,经常组织群众开展体育比赛,共60多场次,主要比赛项目有篮球、乒乓球、拔河、象棋等,并联组队参加从化区(市)历届运动会。1995年,组队参加市首届农民运动会,获得金、银、铜奖牌各两枚。
交通
1979年,灌村镇有沙土公路3条,总长23.8公里,通8个大队。其中355省道灌村段,路面宽5米,全长14.3公里,通4个大队;乡村公路2条,宽4米,全长9.8公里,通4个大队。355省道从东南向西北贯穿辖区内,途经石海、石南、南星、石坑4村。1988年6月,投资517万元进行改造,改造后公路路基宽7米,路面宽5米,长14.3公里,其中水泥路12公里,沙土路2.3公里。1993年9月,由县交通局投资106万元,对2.3公里沙土路铺设水泥。1997年9月,投资494万元,在原公路路面两侧各扩宽1米,公路两旁种上桉树。1998年5月开始,改造村级公路,至2000年9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总投资640.4万元,改造后公路路基宽7米,水泥路面5米,总长13.54公里。2000年7月开始,改造自然村道。至2002年,总投资203万元,开通瑶山村泥沙公路,长2公里;有3个自然村通水泥公路,路面宽4米,总长5.8公里。2003年,有街口至大尖山客车途经石坑圩,每天6班次,年客流量7万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