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山
临平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中部,山前古有临平湖,因而得名。沿山之古迹名胜颇多,唐朝诗人邱丹曾隐居于此炼丹学道,故临平山又名邱山。唐朝时,临平已成为游览胜境,有景点14处。山顶有细砺洞,又称龙洞。山上及周边有钱镠磨剑石、白龙潭、藕花洲等数景。山西麓有安隐寺,唐宣宗时建,有名泉曰“安平”。苏轼曾有诗咏此泉。寺前有唐经幢(已毁)、古罗汉松、古黄杨树、唐梅等。临平依山傍湖,旧有“临平十景”。
苏东坡词中的“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已成为自宋起即为杭城门户的临平的最佳广告语。他的诗《临平道中》“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一出,“藕花洲”名闻遐迩,成了今日临平的代称。南宋诗人陆游赴任路过临平时,也曾写下《追凉至安隐寺前》一诗。
大文豪郁达夫的文章《临平登山记》及“又是一年秋风味,稻香风里过临平”的语句更是童叟皆知。放眼现在,临平山作为指引城市方向的立体坐标,更成了古往今来跨越千年的“文化地标”。
历史背景
宋时临平为杭州水路东向北行第一站,山上原有塔,山和塔均为行旅接近杭城之标志,故苏东坡有:“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之句。元诗人吴景奎说:“舟过临平后,青山一点无,大江吞两浙,平野入三吴。”全唐诗:卷189_55。
名称起源
临平山,在临平北,孤独无依。山前古有临平湖,山因湖名。临平山,平旷逶迤、邱壑姘美,沿山之古迹名胜,纪述颇多。吴景奎有“舟过临平后,青山一点无”的佳句。顾况有诗名《临平坞杂题》,以临平山径柳、石上藤、薜荔庵、芙蓉榭、焙茶坞、欹松漪、弹琴谷、白鹭汀等命题,作诗!“首记下该山绝佳处。唐诗僧邱丹曾隐居于此炼丹学道,故临平山又名邱山”
文化活动
诗词
重送丘二十二还临平山居。
(唐)韦应物。
岁中始再觏,方来又解携。才留野艇语,已忆故山栖。
幽涧人夜汲,深林鸟长啼。还持郡斋酒,慰子霜露凄。
全唐诗:卷267_7。
山径柳(以下十四首一作临平坞杂题)。
(唐)顾况。
宛转若游丝,浅深栽绿崦。年年立春后,即被啼莺占。
卷267_8石上藤。
顾况。
空山无鸟迹,何物如人意。委曲结绳文,离披草书字。
卷267_9薜荔庵。
顾况。
薜荔作禅庵,重叠庵边树。空山径欲绝,也有人知处。
卷267_10芙蓉榭。
顾况。
风摆莲衣干,月背鸟巢寒。文鱼翻乱叶,翠羽上危栏。
卷267_11欹松漪。
顾况。
湛湛碧涟漪,老松欹侧卧。悠扬绿萝影,下拂波纹破。
卷267_12焙茶坞。
顾况。
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卷267_13弹琴谷。
顾况。
谷中谁弹琴,琴响谷冥寂。因君扣商调,草虫惊暗壁。
卷267_14白鹭汀。
顾况。
靃靡汀草碧,淋森鹭毛白。夜起沙月中,思量捕鱼策。
卷267_15千松岭。
顾况。
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
卷267_16黄菊湾。
顾况。
时菊凝晓露,露华滴秋湾。仙人酿酒熟,醉里飞空山。
卷267_17临平湖。
顾况。
采藕平湖上,藕泥封藕节。船影入荷香,莫冲莲柄折。
卷267_18山春洞。
顾况。
引烛踏仙泥,时时乱乳燕。不知何道士,手把灵书卷。
卷267_19石窦泉。
顾况。
吹沙复喷石,曲折仍圆旋。野客漱流时,杯粘落花片。
卷267_20古仙坛。
顾况。
远山谁放烧,疑是坛边醮。仙人错下山,拍手坛边笑。
卷267_21题山顶寺。
顾况。
遥闻林下语,知是经行所。日暮香风时,诸天散花雨。
过临平。
(元)吴景奎。
舟过临平后,青山一点无。
大江吞两浙,平野人三吴。
逆旅愁闻雁,行庖只脍鲈。
风帆如借便,明日到姑苏。
临平道中①。
(宋)道潜。
风蒲猎猎弄清柔②,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州。
【注释】。
①临平:即临平山,在今杭州市东北。
②风蒲:被风吹着的蒲苇。猎猎:风声。
南乡子。
送述古。
(宋)苏轼。
回首乱山横。
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
亭亭。
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
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
荧荧。
秋雨晴时泪不晴。
咏湖。
过临平湖。
(唐)张佑。
三月平湖草欲齐,绿杨分影入长堤。
田家起处乌犹吠,酒客醒时谢豹啼。
山槛正当连叶渚,水塍新筑稻秧畦。
人间漫说多歧路,咫尺神仙路欲迷。
过临平湖。
(元)张昱。
船过临平欲住难,藕花红白水云间。
只因一霎溟蒙雨,不得分明看好山。
临平泊舟。
(元)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气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临平山下。
佚名。
三吴都会临平山,良诸河畔桃花庵。
半醉半醒隐于世,又摘琵琶换酒钱。
参考资料
临平山的历史风云,杭州小众赏秋地!.风景名胜.2024-02-26
天凉好个秋!临平这个新晋“文化地标”别错过.文旅临平.2024-02-26
杭州“两山板块”发展高峰论坛圆满举办.house.hangzhou.com.cn.2024-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