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萱
马太萱,1952年生于沈阳市,河北定县人,是一位回族民族女高音歌唱家。她曾是沈阳市歌舞团声乐演员,代表作品包括黑胶唱片《雪人》、《海恋》以及歌曲《辽河水从我家门前流》。
人物经历
马太萱1952年生于沈阳,河北定县人。回族民族女高音,原沈阳市歌舞团声乐演员。
成长经历
遭遇文革学业中断,上过两年初中后赋闲在家,1968年被分配到农村插队。1970年,马太萱陪同妹妹投考沈阳市歌舞团舞蹈班,妹妹表演舞蹈,她配唱当年名曲《北风吹》。由于歌喉出众,引起在座主考老师的注意,姐妹俩一同被召入团中。进入歌舞团之后,马太萱刻苦用功,不光学习演唱还学习舞蹈,但由于“样板戏”统治舞台,声乐老师的教学有诸多框定,进团六年的时间里,马太萱没有正正经经上过一次练声课,练声曲也只能靠当年准许演唱的革命歌曲充数。文革结束后,团里排演歌剧《洪湖赤卫队》和《江姐》,马太萱获得扮演主角的机会。在团内声乐老师白淑兰、朱汝辑的辅导下成长迅速。
随着演出机会的增多,马太萱意识到,不能凭条件唱,否则唱几年就完了。她找到沈阳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师鲍延义,从声乐技术的基础开始弥补,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曲目范围。
职业生涯
1980年,马太萱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族民间唱法会演,演唱的《四季新歌》《相思树下想亲人》等歌曲,她音色隽秀、清澈、晶明,声区统一,行腔亲切,吐字清晰自然,因为有以往比较丰富的舞台经验打底,她对歌曲的演唱有很强的再塑型能力,作品雕刻细致、灵巧,余味无穷。她在这次会演中荣优秀演员奖,并参加了随后由文化部组织的优秀演员巡演,她的歌声通过剧场和广播录音继续传播。
1981年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共青团中央文体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商事案件标准、市、自治区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和团委文体部联合举办的“八十年代新一辈”征集青年歌曲活动启动,531首应征歌曲经过255首全国展播,100首入围评选的模式,经主办方邀请的评委和听众的两重维度评选,有30首歌曲最终获奖。获奖作品通过电台再次以“向全国青年推荐”的名义多次播出并发行盒带、唱片。马太萱演唱的《辽河水从我家门前流》即是这次获奖的30首歌曲之一。通过这次活动,马太萱的歌声为更多人特别是青年人所熟悉,在当年流行音乐尚未成为音乐主流的背景下,官方传媒举办的这种活动无疑会大大增加歌唱演员的知名度。1981年马太萱被辽宁省文化局、中国音协辽宁分会授予一级优秀青年歌手的称号。
此后,她除了参加各种剧场演出外,还为大量电视剧、广播剧、电影配唱插曲,并受邀在广播电台和出版单位录音。她的声音通过电波和音像制品,传播得更为广泛。
个人作品
马太萱的演唱作品,初期以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为主,后来也演唱过流行歌曲,录制的大部分唱片盒带都是以这类作品为主。八十年代中后期,她根据自己的音色特点拓展演唱印巴歌曲。1989年,马太萱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在外国歌曲串烧节目中演唱印度歌曲《丽达之歌》。
出版发行的部分音像制品
个人作品黑胶唱片(中唱总公司)《雪人》《海恋》
个人作品盒带
《海恋》(中唱总公司)《回族歌曲》(内蒙音像)《晨光下的恋情》(北京市音像)《南方的风》(中国文艺网)《鱼美人之花 中外抒情歌曲选》(中国文联)《四季相思》(花城出版社)《马太萱独唱》(辽宁音像)《马太萱专辑》(广州新时代)《爱的经典》(湖北音像)《89马太萱专辑》(福建音像)
与他人合辑
《西南亚歌廊》(浙江省音像)《新秀精歌 董文华 马太萱 裴晓云》(北国音像)《五花八门-联唱五十三首》(广州市中唱)《迷人的夜晚-甜歌皇后 李玲玉 蔡红虹 马太萱精选》(汕头市音像)《印度情歌》(花城出版社)
淡出演艺圈
九十年代马太萱和家人出国经商,依然参加国外华人圈的演艺活动。2009年曾应邀回到沈阳市参加原单位的纪念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