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崖
飞云崖,亦称飞云洞、飞云岩、东坡山、月潭,位于贵州黄平县城东面的东坡乡圣果桥畔,占地约0.5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60年的历史,是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时,由北京至云南、贵州及邻邦缅甸的古驿道从山门而过。飞云崖景色秀丽,风景宜人,是贵州东线旅游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
历史沿革
飞云崖建于明朝正统八年(1443年),经历代增修扩建,形成一组别具特色的古建筑群。飞云崖先后赢得了“黔南第一奇境”“黔南第一胜境”“黔南第一洞天”“黔南第一奇境”“贵州第一名胜”的殊誉。所以王守仁先生在正德三年过飞云崖时,给飞云崖以很高的评价“天下之山聚于云贵高原、云贵之秀萃于斯崖”。
明朝正统八年(1443)始建月潭寺,曾多次遭受自然损毁,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及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先后两次毁于战争。后经历代增修扩建,遂形成一组宗教建筑、民族建筑和园林建筑相间的别具特色的古建筑群,赢得了"贵州省第一古刹"、"黔南第一洞天"等殊誉。明朝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盛赞之曰:"天下之山,聚于云贵,云贵之秀,萃于斯崖。"在贵州名胜中,飞云崖是文献记叙和游人题咏最多的一处,至今还保留着丰富的诗文、联语、摩崖、碑碣,故人们又将其誉为贵州的"文化富矿"。
1988年元月设立于飞云崖的古建筑内的飞云崖民族节日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民族节日博物馆。它的建立,受到我国文博界的深切关注,《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在收录贵州省的4个博物馆与纪念馆中,飞云崖民族节日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博物馆志》也将这个博物馆列为该志的志目。其基本陈列《贵州民族节日文化展览》,曾先后应邀赴西安市、北京、深圳、广州市、南通市和无锡6个城市展出。深受中外观众的高度赞赏。该馆收藏有民族节日文物1000多件。藏品中,各民族的节日服饰极富特色,仅苗族服装就有20余种。各式银冠、首饰技艺精湛,民族乐器种类繁多。还有饮食器皿、祭祀用品、手工艺品以及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等。
2006年05月25日,飞云崖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文化活动
民族集会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日,居住在附近的苗族同胞都要在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民族集会,成为飞云崖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集会时间一般为三天,主要内容有斗鸟、吹芦笙、民间杂技、绝技、武术、服饰表演、山歌大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各种民族蜡染、刺绣、陶笛等工艺品琳琅满目,狗肉汤锅清香扑鼻。飞云崖下更是挤满了烧香拜菩萨的男女老少,整个集会期间一直是青烟袅袅、香火不断。
节日期间除了有许多自发的娱乐活动外,绝大部分到这里来的人都要到飞云崖下去烧香拜佛,祈求神灵的保佑。善男信女们要从右边的小石径拾级而上,一步一步登上理想的圣殿。飞云崖下不宽的平台上有一尊高大的观音菩萨佛像,僧人在那里主持祭拜活动。走上平台,右边有一清泉流出,天然的岩石围成一口小井,井上置一瓷碗。这清泉清甜甘冽,常年不干,被人们视为圣水,来到这里的人们都要喝上一口,以求身心健康,平安长久。生活在这里的三大主体民族——汉族、苗族和革家人,他们和谐相处,共同祈盼生活美好、幸福安康。佛在心中,只要心中有佛,灵与不灵那在其次,只要向佛主表达了心中的意愿,心灵就会得到安慰,心胸就会变得豁达,人生就会少去许多烦恼,一如那袅袅的青烟和缥缈的烛光,似乎都随风飘逝,散入天际,了于心田。既为民间集会,传统的娱乐节目那是少不了的。每年的“四月八”与其说是一个民间集会,倒不如说是一个地方民间节日,那热闹的场面相比于春节或其他活动应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上飞云崖景区地方狭小,哪里能容得下从四面八方涌来三、四万庞大的人流?于是人们不得不纷纷抢占有利地形,空地上只能是见缝插针,山坡上、路坎边、厕所旁都是人们观看精彩节目的理想场所。一批批的苗族芦笙队向会场走来,他们为节日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喜庆,因而也倍受人们的欢迎。遗憾的是现在很难再见到穿着民族盛装的年轻姑娘来看会了,主要是绝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的大都是“6160”部队,会场中出现的当然大多是老人和小孩了。
旅游信息
门票价格:免费。
开放时间:8:00—18:00。
交通指南
飞云崖位于黄平县县城之东约12公里处,距镇远县70余公里,在黄平与施秉县之间公路的路边,从贵阳、镇远、施秉三地乘车前往都可以。
凯里黄平机场:下飞机往黄平方向前行4公里即到。
黄平汽车站:往城东北地区方向前行12公里即到。
参考资料
游在贵州拍一拍|探访古刹秘境 黄平飞云崖美无涯.天眼新闻.2024-09-26
贵州黄平飞云崖“四月八”即将开幕.金台资讯.2024-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