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起辇谷

起辇谷

起谷(蒙语:koiralko),又名“古连勒古”,是元朝帝陵,据《元史》和《南村辍耕录·列圣授受正统》记载,自成成吉思汗以来,历代孛儿只斤·蒙哥和元朝皇帝死后,均葬起辇谷。

元朝帝后之葬比较特殊,仅以一楠木棺容身,地表没有封土,亦不留任何标记,墓地及周围没有陵园、享殿之类建筑。这种不留任何痕迹的葬地方式很容易被人遗忘,使得元代明皇陵成为后人难解之谜,同时也引起了许多中外研究者对起辇谷的考察与关注。我国蒙古学家提出“起辇谷”一词来源于蒙古地名,译为“古连勒古”,是蒙古祖先发迹地,大概位置在不儿罕合勒敦山之南,其准确位置为东经109度,北纬48度,即今蒙古国肯特省曾克尔满达勒一带。

1990年以来,各国的研究机构或个人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试图寻找蒙元帝陵,但均没有找到有关陵墓的直接线索。近年来,一个美国考察队在蒙古乌兰巴托东北322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一座古墓,其中可能葬有成吉思汗的遗骨以及价值连城的宝藏。

名字由来

黑鞑事略》中提到成吉思汗陵克鲁伦河之侧,所以部分学者把起辇谷的“谷”,翻译为河谷,认为是怯绿连河谷(今克鲁伦河)的别译;法国学者保罗·伯希和认为“起辇谷”一词来源于汉语,他把起辇谷译为“乘撵启程的山谷”。我国蒙古学家亦邻真首次提出,“起辇谷”一词来源于蒙古地名,也即《蒙古秘史》所说蒙古祖先发迹地,译为“古连勒古”,蒙古语原文可拟作“koiralko”;而古连勒古正在不儿罕合勒敦山之南,其准确位置为东经109度,北纬48度,即今蒙古国肯特省曾克尔满达勒一带。

文化背景

宗教信仰

蒙古文化中信仰萨满教,萨满教教规中有:“赤身而来,清新而去,雅洁至上”的训诫。

蒙古族丧葬习俗

尸身回故地

元朝时,蒙古族的葬俗以土葬为主,也有火葬。按照蒙古人的传统,无论死者亡于何地,必须将其尸身运回故地埋葬,无论贵族还是平民,皆是如此。在蒙古军中,如果一个人能将死者的尸首运回安葬,他将获得这个人的全部牲畜、财产和奴婢。

密葬

古代蒙古族的土葬实行“密葬”。“密葬”有两个特点:一是木为棺,葬礼简单;二是墓地保密,不设标记;因此,即使是最高统治者,元朝历代皇帝也都不曾有豪华的两周王陵陵墓建筑。此外,皇室墓葬还有一个特别残忍的风俗,护送君王灵柩的人要将沿途遇到的人全部杀死,一是为了行踪保密,二是作为殉葬者。蒙古族相信,这些殉葬者在阴间会成为君王的奴仆,供其调遣。在蒙古贵族的墓葬附近,设有一座帐幕,里面住着的就是看守墓地的人,如果有外人靠近这片墓地,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蒙古人之所以不留坟是为了防止墓地被盗,因为蒙古人也有厚葬的习俗。据说成吉思汗死后就有四十名美女陪葬,而且墓中还有很多马匹及随葬品。

历史典故

关于以起辇谷作为葬地,是成吉思汗生前就已经选定的。根据波斯史学家拉施特的记载:“有一次,成吉思汗出去打猎,有个地方长着一颗孤树,他在树下下了马,在那里感觉心情喜悦,他遂说道:‘这个地方做我的墓地倒挺合适!在这里做上个记号吧!’举哀时,当时听他说过这话的人,重复了他所说的话,诸王和异密(官员)们遂按照他的命令选定了那个地方”。根据拉施特的记录,这个地方在“不儿罕合勒敦山”,由兀良罕一个千户守护。这里树木茂密,被称为“大禁地”(也客·忽鲁黑)。以上记载,见于《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是可信的第一手史料。

考古研究

起辇谷位置

南宋

南宋彭大雅所著《黑鞑事略》称蒙古贵族“其墓无冢,以马践揉,使如平地。”徐庭疏证《黑鞑事略》时认为起辇谷应该在克鲁伦河河畔。

明朝

龚之钥《后出塞录》称起辇谷在北京房山区

清朝

张鹏翩《奉使俄罗斯行程录》中提到,元朝帝后驾崩后,均葬在如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老城往北九里的祁连山脉张穆在《蒙古牧游记》中则提到,起辇谷在塞因诺颜左翼右旗与鄂托克旗的交界处。

民国

民国初屠寄称:“所谓起辇谷者,在克鲁伦河曲之濒,西南据撒阿里客额儿合里勒突纳兀儿,东北据阔迭兀阿拉勒均不远。”张相文《成吉思汗陵寝辨证书》中认为,起辇谷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

现代

中国蒙古学家亦邻真根据蒙古考古学家佩尔列对《蒙古秘史》的地理考证,指出起辇谷在蒙古国肯特省曾克尔满达勒县(Tsenkhormondal)一带。

成吉思汗病逝地

宁夏六盘山

《元史新编·太祖本纪》记载:丁亥年闰五月,成吉思汗在六盘山避暑;后在六盘山的萨里川行宫驾崩。诸子护送大汗棺椁返回漠北,葬在起辇谷。”《元史·太祖本纪》也有同样的记载。拉施特的《史集》中提到:“亥年,大汗到达六盘山,八月十日登遐,众将士奉遗命将大汗棺椁送至哈徒行宫。”一百多年前,法国探险家莱斯丹伯爵“到达伊金霍洛旗,他们认为成吉思汗晏驾于六盘山,埋葬于伊金霍洛。”

甘肃清水县西江

多桑蒙古史》:1227年6月,成吉思汗在六盘山避暑,七月,到达清水县西江,八月十八日卒,手下诸将奉命护送灵柩回蒙古,葬在斡[wò]难怯绿连突剌三水发源的不尔罕合勒敦群山之中。韩儒林主编的《元朝史》提到:“成吉思汗在清水县附近死去。”

宁夏灵武

《新元史·太祖本纪》记载,成吉思汗七月在灵州驾崩。《蒙古源流》提到:“汗以丁亥年七月十二日殁于图尔墨格衣城(即灵州)。”

宁夏海源

光绪年间编修的《海城县志》所载“海原县”地名,有学者将其与《元史》中的“哈老徒”联系在一起,认为“海喇都”就是哈老徒,在今宁夏海原县境内。

其他

韩儒林、陈德芝、邱树林、姚大力所著《元史》记载“成吉思汗病逝军中”。罗贤佑著《元代民族史》亦载“成吉思汗病逝于军中”。《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认为成吉思汗死于六盘山山麓某处。

成吉思汗墓地之谜

不尔罕合勒敦山

拉施特《史集》记载:成吉思汗、托雷汗、蒙哥汗以及孛儿只斤·忽必烈元朝皇帝的遗骨,都葬在“称为不尔罕合勒敦山的地方”。

起辇谷

元史》数处记载:成吉思汗、孛儿只斤·窝阔台、贵油汗以及元世祖忽必烈等诸帝都葬在叫“起辇谷”的地方。

卢沟河畔

黑鞑事略》记载,徐庭说:“霆见忒没真墓在永定河之侧,山水环绕。相传于忒没真生于此,死亦葬于此。”

大鄂托克

无名氏撰《黄金史纲》记载:“其(成吉思汗)真身有人讲,葬于不缅罕哈里敦,有人说葬在阿尔泰山之阴、肯特山之羊,名为大鄂托克的地方。”

八白室

清代《钦定理藩侧例》记载,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的八白室为“园寝”,即今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所在地。

国外考古成果

1990年以来,俄罗斯捷克匈牙利波兰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加拿大韩国等国的研究机构或个人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试图寻找成吉思汗陵。日蒙联合考古队曾在克鲁伦河流域的阿布拉格遗址发现了元代宫殿遗址,在距离乌兰巴托约150英里阿夫拉加市达尔根哈安村附近,发现一座建在四角型基座上的13-15世纪的灵庙遗址,有许多战马的骨灰和遗骨,推测是为祭祀成吉思汗举行的“烧饭”仪式的遗留,这一带还出土了刻烧香纹的香炉碎片,但真正有关陵墓的直接线索,均未找到。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曾派出以考古专家加藤进平为队长的“探寻成吉思汗墓考察队”,在蒙古进行为期3年的探寻,最后无功而返。近年来,一个美国考察队在蒙古乌兰巴托东北地区322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一座古墓,其中可能葬有成吉思汗的遗骨以及价值连城的宝藏。

相关景点

成吉思汗陵

景点简介

成吉思汗陵,史称“成吉思汗八白室”,是蒙古帝国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首批自治区级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成吉思汗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由八座可以移动的毡帐组成,13世纪初建成后辗转大漠南北,15世纪中叶驻牧鄂尔多斯,清代移奉伊金霍洛旗巴音昌呼格草原,1954年建成雄伟壮丽的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控制面积80平方公里,有历史文化区、非遗保护区、民俗文化区、草原观光区、休闲娱乐区,旅游区内文化旅游景点34处。

主要景点

主要景点包括:成吉思汗陵宫、气壮山河门景、成吉思汗铜像广场、苏勒德祭坛、阿拉坦甘德尔敖包铁马金帐群雕、草原丝路版图、门牌楼、九十九级台阶、天驹丰碑、大伊金霍洛遗址、成吉思汗圣道、长明圣灯大殿、额希哈屯祭祀殿、巴音昌呼格草原风情、伊金霍洛民族风情小镇。

参考资料

成陵概况_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区.2024-02-11

景点介绍.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区.2024-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