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
《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是2005年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胡益民、周月亮。
内容简介
1991年,作者胡益民和周月亮应某出版社之约,曾合作以评传体写出了《文人旧事》一书的部分初稿。这些初稿中保留了《小引:孔家店及其伙计们》《“谈兵”的壮士:刘过其人其事》《“婆娑一老”:甲申后的张岱》《“大义”“觉迷”:论曾静和吕留良》以及《“闲居日对钟山坐”:吴敬梓对生命意义的反思》等几篇。《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的主题与《文人旧事》一致,旨在通过几个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来透视中国士文化的衍变,特别是作为“有血有肉的个体”的士人的文化风貌。然而,作者后来认为评传体不适合专门问题的探讨,且涉及人物过多,分析难以透彻,因此决定以八股制度下《儒林外史》中的几类士人为典型,上下勾勒,考镜源流,以期比《文人旧事》那样写更加集中深入。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一、以《儒林外史》为证据系统研究中国士文化的意义
二、《儒林外史》的形象系及本书的构架
三、其他
第二章 士仕通说
一、先哲所悬设的“士”的标准
二、理想的士与实际的士
三、“内转”与“外推”
四、士与仕
五、士的“使命”
第三章 士与八股
一、从科场到官场
二、八股“选政”
三、八股法对士子质量的劣化
第四章“名士”记略
一、“今不如昔
二、“风流乡愿
三、儒道两脉四流
四、“风流矮小症
五、文化的命运
六、“沙龙文人”
第五章 贤人新论
一、正儒的十君子理论
二、虞博士身后的难题
三、庄征君的窘境
四、正儒迟衡山
五、儒侠萧云仙
六、贤人们的“内外交困”及其原因
第六章 奇人分析
一、杜仪的沉重与悲凉
二、围城式古典的现代意识
三、沈琼枝并非娜拉
四、“出”与“处”的不同结局
第七章 余论
一、受害与解嘲
二、淹滞与媚俗
三、“道德老人”
四、内梏与爱心
五、反讽:一个主题级的宏观特征
附编
附编一:康雍乾时期小说“反理学倾向”综论
附编二、清代“文化统制政策”谈
后记
参考资料
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京东.2019-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