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鲍里斯·查哈罗夫

鲍里斯·查哈罗夫

查哈罗夫作为钢琴家拥有很高的威望,他曾与杰出的小提琴家雅·亚莎·海菲兹在中国同台演出。客观地评价查哈罗夫的演奏,已经不可能了,因为后人已无法找到他的演奏录音。查哈罗夫对自己的学生要求极为严格,并大胆地给他们以复杂的演奏任务。

人物生平

鲍里斯·查哈罗夫早年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是俄罗斯最早的钢琴学派创始人安娜·叶西波娃的学生,与后来的作曲家普罗科耶夫和钢琴家海因里希·涅高兹为同窗好友,毕业后在母校任教七年,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

鲍里斯·查哈罗夫的妻子是小提琴家西西里亚·汉森(丹麦俄罗斯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著名小提琴家奥尔的学生),20世纪20年代末,夫妻两人作环球旅行演出,到日本时因婚变而分手,查哈罗夫一人到上海市暂住。

1929年9月,经工部局乐队首席小提琴富华推荐,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校长萧友梅聘请鲍里斯·查哈罗夫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特约教授,兼钢琴组主任,主持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的钢琴教学工作,任教十二年,这是对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影响深远的重要历史事件。

萧友梅初次聘请查哈罗夫时,他态度傲慢,以冷言蔑视的口吻说:“中国钢琴学生好比刚刚出生的婴儿,用得着我去给他们上课吗?”后来因萧先生“三顾茅庐”,以诚相待,他终于被感动而应聘。萧先生允诺他只教7个学生,月薪400银元,高于其他教12个学生的教师工资的两倍。

查哈罗夫在自己的音乐会上,给中国听众演奏介绍了许多经典性钢琴文献,还把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曲集》、沃尔夫冈·莫扎特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奏鸣曲协奏曲罗伯特·舒曼弗雷德里克·肖邦爱德华·格里格等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及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拉威尔的印象派作品,带到音专的钢琴课教学中去。

1933年,查哈罗夫与梅·帕契领导的上海工部局乐队合作,在上海演奏了刚出版的拉赫玛尼诺夫第四钢琴协奏曲。此曲完成于1926年,由作者在1927年第一次演奏,而此曲被编入音乐会曲目则延时很晚,在中国演出此曲,查哈罗夫是第一个也是以后很长时间唯一的演奏者。查哈罗夫作为钢琴家拥有很高的威望,他曾与杰出的小提琴家雅·亚莎·海菲兹在中国同台演出。

1943年,在经济和疾病的双重打击下,查哈罗夫病逝于上海市,葬于上海萨坡赛路(今淡水路)俄侨公墓,学生吴乐懿于1943年5月8日为其举行纪念音乐会,为其筹资建墓。

人物评价

对于查哈罗夫的演奏的评价,根据同时代人的回忆,说法不一。亨利·涅高兹认为他是一个很干很冷的钢琴家,而吴乐懿先生则称他为非常热情的人和音乐家。无论是演奏,还是在课堂上的举止行为,都表现得很直率,对回课不好的学生他要无情地批评,而对努力的学生则奖赏。客观地评价查哈罗夫的演奏,已经不可能了,因为后人已无法找到他的演奏录音。

查哈罗夫的教学法并不是新的,而是重复了很多为叶西波娃所领会的东西。对于弹奏技术,他使用哈农练指法和卡尔·车尔尼299号与740号作品中的练习曲。他非常注重手指技术,对于手型,他建议“感觉到手掌心好像抓住一个鸡蛋那样的”。但他也说过:“假如你愿意的话——可以把手掌翻过来弹”。

人物影响

正是查哈罗夫,使中国当时唯一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上海音专的钢琴水平,由当初弹小奏鸣曲、钢琴小品的初极、中级程度,迅速向高水准的演奏艺术发展。查哈罗夫对自己的学生要求极为严格,并大胆地给他们以复杂的演奏任务。为此,使音专的其他教师大受鼓舞,也都勇于尝试以经典名作为教材,从而使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音专钢琴学生们得以在专业水平上都有所突破,迅速脱颖而出。他们已经能演奏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多声部赋格曲,莫扎持、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罗伯特·舒曼弗雷德里克·肖邦弗朗茨·李斯特爱德华·格里格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和拉威尔等作曲家的经典独奏名作和一些钢琴协奏曲,这是中国钢琴教育史上一次突破性飞跃。查哈罗夫的主要功绩就在于他把中国原来处于较低水平的钢琴演奏和教学,迅速推进到了合乎当时世界高等专业钢琴教学和艺术性演奏要求的水平线上。他教学中的认真负责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成为中国钢琴教育的优秀传统。中国老一辈钢琴家们都尊他为中国第一代钢琴家的宗师,由此形成了“上海钢琴学派”。该学派杰出的代表,首先应该列出查哈罗夫的学生:李献敏、丁善德吴乐懿和杰出的钢琴李翠贞——能背奏出路德维希·范·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上海音乐学院首任钢琴系主任。查哈罗夫的另一位学生丁善德,于1935年5月11日在上海举行了毕业独奏音乐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