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盐渍水稻土

盐渍水稻土

盐渍水稻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其形成与人类种植水稻的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水稻土的特性在于其受到人工灌溉、排水、耕作和施肥的影响,导致土壤水分频繁移动,氧化还原条件多变,物质沉淀明显,剖面形态分化,层段发育各异。水稻土的独特层段及其属性,以及层段在土壤剖面上的整体表现,是区分不同亚类水稻土的主要依据。

形态特征

水稻土作为一种独立的土类,其独特的形态特征使其与其他土壤类型区别开来。水稻土的削面可分为多个发生层,其中包括:

耕作层(Aa层)

这是在淹水与脱水交替的环境下形成的层段。在淹水季节,土壤颗粒分散,处于还原状态,形成悬浮状浮泥。排水干燥后,土壤表面由较分散的颗粒组成,下面则是小团聚体状态,常见根系和根锈,大孔隙和空隙壁上有铁、锰斑块或红色胶膜。

犁底层(Ap层)

长期受耕作机械挤压和静水压力影响而变得密实的层段。犁底层与耕作层的容重比约为1.2至1.3,呈现片状结构,结构面上有铁、锰斑纹。部分削面的犁底层含有潜育斑块。

渗育层(P)

受田面静水压力和上层段饱和水渗透影响而在犁底层下方形成的土层。在此层,还原态铁、锰氧化物被氧化淀积,表现为铁、锰新生体呈斑点状并分层淀积。

潴育层(W层)

土体内水分在这种层中的运动方式多样,既受降水和灌溉水自上而下的渗淋影响,也受周期性地下水升降的影响。大量还原态铁、锰氧化物被氧化淀积,形成铁、锰新生体呈斑点状或斑纹状的密集叠加淀积。

脱潜层(Gw层)

由湖沼沉积体或潜育水稻土排除地表积水和降低地下水位后,在水旱轮作影响下形成的层段。土体内水分状况受降水、灌溉水和地下水双重影响,铁、锰氧化物叠加淀积,为斑纹状或斑点状,密集,土体呈棱柱状或棱块结构。

潜育层(G层)

长期浸水,处于还原状态的层段。土色以蓝灰色为主,土粒分散,结持力低,土体糊烂,硫酸亚铁反应显著。

漂洗层(E层)

在漂洗作用下形成的灰白色土层。土体内长期渍水,由离铁作用及侧向漂洗下形成,色泽浅淡发白,界面清晰,淀板,质地较轻,具有少量铁、锰新生体

利用与改良

高产水稻土的培育

中国水稻土分布广泛,长期耕种过程中,各地培养出了具有一定面积的高产水稻土。据统计,高产水稻土占水稻土总面积的20%左右。高产水稻土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等地,以潴育、渗育、脱潜水稻土为主。高产水稻土的培育管理途径包括提高地力贡献率、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建立高质量的排灌体系和集约化土壤耕作。

低产田的改良

中国水稻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中、低产田,急需改良利用。低产田包括农作物产量较低、农田受不良自然环境条件和低劣农业设施限制、土壤本身存在障碍因素等情况。低产田的成因涉及地形、水文因素、母土或母质因素、农田排灌设施差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通过有针对性的有效改良利用措施,可以逐步提升土壤肥力,实现平衡增产。

参考资料

盐渍水稻土(关于盐渍水稻土简述).新浪爱问知识人·教育 .2024-11-02

什么是犁底层?什么是土壤障碍层,什么是不良土壤结构?.科普中国网.2024-11-02

水稻土.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