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店镇
颜店镇,隶属于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地处州市西部,东与新兖镇接壤,南连黄屯街道,西南与任城区李营镇为邻,西邻任城区二十里铺镇、汶上县康驿镇,北接新驿镇,颜店镇人民政府东距兖州市城区12千米,总面积98.32平方千米。
清代时期,颜店镇境域属西仁义南李宫社;1986年,改为颜店镇;2000年,前海乡并入;截至2018年末,颜店镇有户籍人口74167人;截至2020年6月,颜店镇下辖66个行政村;颜店镇人民政府驻颜店村。
主要介绍
美丽富饶的颜店镇位于鲁西南平原兖州区西部,东与文圣为邻,西交梁山好汉,北览泰岳巍峨,南游微湖潺潺。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山文化,洸府河、杨家河哺育着蒲柳人家。“孔、孟、颜、曾”颜店独占一枝,柳下惠坐怀不乱美名流传。这里交通发达、资源丰富、环境优越,素有“聚宝盆”之称,是干事创业的摇篮。济阳公路、兖颜公路、日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境内设有日东高速公路出入口。济宁新机场、京沪铁路仅一步之遥。弃车驾舟也可由大运河遍历天下水系。这里地下煤炭储量丰富,地下水为山东省尚未大量开采的三大丰水区之一,电力充沛,现代通讯发达,村村实现了“五通一有”。建有高标准肉鸭、辣椒、苗木花卉市场,国家级、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绿源公司已在这里高速发展。文明生态小康村、现代工业园、欧式商贸街、乡村绿化带让人心旷神怡。
历史沿革
清代时期,颜店镇境域属西仁义南李宫社。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为嵫阳县第六区。
1949年,称嵫山区。
1950年,改称颜店区。
1958年,成立公社。
1984年,改为颜店区。
1986年,改为颜店镇。
2000年,前海乡并入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6月,颜店镇下辖66个行政村:
自然资源
颜店镇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矿石,地质储量5.2亿吨,可采储量为2.7亿吨 。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颜店镇地处兖州区西部,东与新兖镇接壤,南连黄屯街道,西南与任城区李营镇为邻,西邻任城区二十里铺镇、汶上县康驿镇,北接新驿镇,颜店镇人民政府东距兖州市城区12千米 ,总面积98.32平方千米 。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颜店镇辖区总人口7.2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07万人,城镇化率42.6%,另有流动人口6600人,总人口中,男性3.64万人,占50.5%;女性3.57万人,占49.5%;14岁以下0.96万人,占13%;15—64岁5.32万人,占74%;65岁以上0.93万人,占13%,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6.7万人,占92.9%;有回族1个少数民族,共955人,占1.3%,人口出生率11‰,人口死亡率4.8‰,人口自然增长率6.2‰。
截至2018年末,颜店镇有户籍人口74167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颜店镇财政总收入0.2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0.19亿元,比上年增长22%,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20万元,增值税865万元,企业所得税432万元,人均财政收入1230元,比上年增长25%。
2018年,颜店镇有工业企业95个,规模以上企业37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31个。
农业
2011年,颜店镇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耕地面积10.55万亩,人均1.55亩,以种植小麦、玉米、苗木为主,农业总产值7.08亿元,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生产粮食7.2万吨,人均1045千克,其中小麦3.6万吨,玉米3.65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苗木,苗木种植面积3.6万亩,主要品种有速生法桐、国槐、女贞、白蜡、紫叶莉等,畜牧业以饲养肉鸭、奶牛、生猪为主,肉鸭饲养量147.5万羽,奶牛饲养量0.26万头,生猪饲养量4.8万。
工业
2011年,颜店镇工业以肉鸭宰杀、加工、胶带、机械加工为主,工业总产值达38亿元,工业企业63家,职工2.82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商贸
2011年末,颜店镇有商业网点286个,职工2.46万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5.6万元,比上年增长24%;集贸市场7处,年成交额8200万元。
金融
2011年末,颜店镇境内共有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2家银行开设了办事处,各类存款余额4.8亿元,比上年增长18%;各项贷款余额3.6亿元,比上年增长20%。
培植工程
主要是利用闲置资产,优势土地招商。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宏宇胶带、祥通胶带、绿源食品、嵫山水泥
2005年以来,新上众诚制衣、恒良物流、大成化工、今日发打火机等到几十家中小企业,新引进的千家在谈项目全部进入“培植工程”。
三产概貌
颜店镇第一产业比重为14.7%;第二产业比重为80.4%;第三产业比重为4.9%。
全镇大中小项目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已形成培植工程铺天盖地、梯队工程顶天立地之势。肉鸭、饲料、食品加工、胶带、化工、机械、建材等优势产业集群形成。
农业发展
农业特色为“肉鸭、苗木、辣椒”三大种养业和“一麦一棒”常季互补型农业种植业。2005年上半年,全镇肉鸭养殖量为260个标准棚,1000万只规模,形成了以国家级农业结构调整重点龙头企业绿源公司为带动的肉鸭产业链,年带动肉鸭养殖700户左右,户均增收1.2万元。苗木面积3.8万亩,沿兖颜公路,济阳公路城市绿化苗木基地建成,苗木品种达150多个,带动了周边市场。现已申报“山东省十佳苗木乡镇”称号。
农民增收
①实行了“一减三补”即全部减免农业税,规范济农收费,减轻农民负担,粮食直补、良种直补、农杨补贴落实到位。
②围绕出口创汇农业,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狠抓农业结构调整,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农民组织化、市场化程度。
④加速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变“职工”、“民工”、“居民”三变战略。2005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4067元,比2004年增收220元。
特色产业
颜店镇党委、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立足自身资源条件和生产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苗木基地建设,苗木产业成为该镇经济新的增长点。该镇育苗面积已达到3万余亩,育苗品种100多个,产值近2亿元,辐射带动了周边镇村苗木的发展。颜店镇被省林业局授予“山东省花木强镇”。
政策带动
该镇从实际出发,因村制宜,制定了总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对有条件发展苗木经济的农户,加强宣传和引导,镇里向他们发放了《苗木经济效益分析表》,帮助他们细算经济效益帐。通过算对比帐、算效益帐,农民对发展苗木的认识逐步提高。发展苗木经济已经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技术推动
结合农业局实施的“百千万”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采取举办培训班、赶科技大集、发放明白纸、制作《科技兴农》专题栏目等多种形式,向农民讲授苗木管理技术。该镇共举办村级培训班150余次,接受培训的农民2000余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科学种植能力。同时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减少肥料施用量,节约生产成本。市土肥站从该镇取土样60个,化验300项次,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开出肥料配方,肥料施用量减少10%,利用率提高8%,每亩节本增效可达50元以上。
服务驱动
为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整体推进苗木产业发展,还专门成立了苗木协会,不定期开展信息交流和信息互通,及时掌握供需信息和价格走向。同时发展壮大苗木经纪人队伍,拓宽销售渠道,帮助农民解决“销售难”的问题。
社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颜店镇有幼儿园18所,在园幼儿1734人,专任教师57人;小学15所,在校生3400人,专任老师279人,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初中3所,在校生1760人,专任教师185人,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3664万元,比上年增12.3%,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例为37%,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
科技事业
2011年末,颜店镇有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1家,济宁市级技术研究中心3家;各级科技人才465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个,国家级火炬计划1项,省级星火计划4项。
文化事业
2011年末,颜店镇有镇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66个,各类文化专业户52户,各类图书室72个,藏书40万余册,民间艺术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达102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颜店镇有镇级卫生院1所,门诊部(所)56个;病床228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3.35张,固定资产总值43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496名,其中执业医师63人,注册护士211人,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8.36万人次,66个村全部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颜店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9户,人数32人,支出9.05万元,比上年增长11%,月人均235元,比上年增长8%;医疗救助211人次,支出92.2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09户,人数1515人,支出174.2万元,比上年增长12%,月人均95元,比上年增长18%,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4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28.6万元,敬老院1处,收养农村五保人员153人,月人均供养标准300元,社区服务设施68个,慈善分会1个,村级慈善救助站66个,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4.3万人,参保率99.7%。
党建工作
一是坚持开展思想建设,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成立了党委成员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周五下午组织理论学习,并深入各管区村、各企业事业单位检查政治理论学习情况,促进了全镇党的思想建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和全面树立落实科研发展观,加快发展干事创业,开展思想大讨论,凝聚了党层干部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齐心协力奔小康的思想合力。
二是坚持开展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扎实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领导干部、班子成员联系制度,包管区村制度和调研制度,每月在基层工作时间不少于10天。重大决策出台前一律先进行调查研究、试点论证,征求群众和广大党员的意见。进一步改善了机关工作作风,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解决了党员思想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党群干部关系,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是坚持开展廉洁勤政建设,廉洁自律勤政为民。党委成员严格按照《党内政治居准则》、《济宁市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若干规定》要求自己,做到公平、公正,依法行政,廉洁办事,树立了良好的公仆形象,完善了《机关管理制度》,《党委建设十项制度》,严格按制度规定开展工作,确保了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基础设施
邮政电信
2011年末,颜店镇有邮政局2个,代办所32个,报纸、期刊累计发行1.9万份(册),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43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7万门,固定电话用户2.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1万户;互联网用户1026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7260万元。
2011年末,颜店镇有镇区自来水厂1座,深水井2眼,排水管道6000米。
城镇建设
2005年,小城镇规划与建设按照“规划提档次、建设出精品、管理上水平,经营求突破”的思路,以镇驻地为中心,以基础设施、镇容村貌、文明小康村为主要内容,加快城镇化进程
开发建设工程
总计建楼490栋,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颜村至南阁路北段开发动工。
绿化工程
栽草坪1.8万平方米,栽冬青1.6万株,栽雪松300棵,清香木梨、长叶女贞1000多棵,清运垃圾3万方,埋设地下排水管道2000米,安装鲁灰路沿石1800米,府前路商贸街竣工。
道路拓宽工程
济阳路拓宽、高速公路连接线、国债硬化路面项目完工。
环境卫生
注册成立了洁美环卫服务公司和城镇环境卫生综合执法中队,加强环境卫生治理。“小粪堆”、“小垃圾堆”、“小柴草堆”全部清理完毕,沿路市场、户外经营整治规范。
发展环境
颜店镇立足实际,坚持“四字”方针,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力促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强调一个“浓”字,即不断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浓厚的“优化环境.从我做起”,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心颜店形象”的新氛围。引导教育党员干部转变作风,切实把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作为“第一品牌、第一资源、第一竞争力”,把低成本、高效率、重信誉作为具体服务要求,树立“三破三立”思想:坚决破除官僚作风,树立主动服务、甘于奉献的观念;破除墨守成规的工作方式,树立创新开放型的思维方式的观念;破除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的至上观念,树立创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观念,真正把颜店建成投资兴业的乐土。引导群众正确理解各项方针政策,正确看待各种利益关系,与驻地企业搞好合作,互惠互利,杜绝“想要就要,不给就闹”的现象发生。对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涌现出来的好典型及时宣传报道,从而激发全镇上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热情,营造全民优化环境的良好氛围。
深化一个“实”字,即真心实意地为企业排忧解难。完善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和项目建设现场办公会、调度会制度,明确“一个项目、一名镇级领导、一套工作班子”的服务政策。以开展“优质服务进企业”活动为载体,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变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力求办事速度最快,办事质量最优,办事效率最高,满腔热情地把服务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为创业者打造最优越的发展平台。
强化一个“合”字,即形成一个上下联动的整体合力。重点突出抓好“六个结合”:一是把优化环境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二是把优化环境与依法行政相结合;三是把提高执法执纪人员素质与提高企业素质相结合;四是把优化环境与民主评议行风活动相结合;五是把优化环境与“夯基础、解民忧、保稳定、促增收”活动相结合;六是把本村、本单位小环境建设与全镇大环境建设相结合。通过扎实有效的措施、实实在在的行动,切实实现筑巢引凤,构筑发展新平台,力促颜店镇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营造一个“全”字,即健全四大机制。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机制。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作为重点工程来抓,与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挂钩,为优化环境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立足制度创新,强化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步入制度化轨道。三是搞好效能监察,强化监督机制。坚持以行政效能监察为主体,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相配合,努力构筑全方位监督体系。四是狠抓刹风治乱,强化惩处机制。对干扰破坏经济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努力做到有案必接、有案必查、查案必严、快查快结、案案有果。
交通
2011年,颜店镇境内有兖颜公路、济阳公路贯穿境内,镇区有客运站,月发客运汽车180班次,日均客运量5000余人次。
文化
地名由来
颜店镇,因镇人民政府驻颜店村而得名。
获得荣誉
2020年11月20日,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旅游
嵫山
镇境内嵫山,为兖州区境内唯一的一座山丘,位于城西15公里,属泰山山脉。山分东西两峰,海拔75米,占地1.5平方公里。兖州区原称“嵫阳县”(明代改“滋阳县”),即以此山而得名。嵫山历史悠久。有碑记云:“宋中宗东巡驻此山,马,梦一老者为马治病。及醒,马果愈,因封山神为昭烈惠应侯,与之立祠,四时享祭。”后经历代修筑庙宇,栽植林木,愈益美化,成为游览胜地。山上主要建筑为太元观。元大德六年(1302年)建,规模宏伟,景色壮丽,崇楼杰阁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内供奉玉皇大帝、关羽、八大金刚等神像,雕塑精巧,顾盼如生。西院为送子观音堂,内塑一女神坐莲台,怀抱小儿,并有百儿环绕。俗习妇女不育者,来此求子。
旧时兖州文人学士列“嵫山八景”为:“奎楼夕照”“遥天塔影”“凤顶朝”“苍崖古隶”“宋跸遗踪”“仙炕眠云”“砚泉修”“野寺钟声”。其中“苍崖古隶”系指刻在东峰峭壁上的摩崖大字,古朴苍劲,惜已大半漫灭不可辨识。后署“佛主道怀天水市山人书”。旁刻一梅花鹿。据文物工作者考证,系五代十国时物。
此山旧时有庙会。每逢农历上巳节,演戏祭神。四乡云集,远及外县,百货并陈,杂技说唱,热闹非常。现庙会已移到今颜店、刘胡、南阁(镇政府驻地)地界,称为“三月会”。
“文革”中,此山惨遭破坏。楼台殿宇全部拆除,苍松翠柏砍伐罄尽,加之不断开山采石,现东山顶峰已成深谷,仅存兖州区第三中学院内部分末动,亦失旧时风貌。
参考资料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1-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