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惊堂木

惊堂木

惊堂木的正式名称叫气拍,又名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是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取“规矩” 之意。因其一响之下,满堂皆惊,具有严肃法堂、壮官威、震慑受审者的作用。

惊堂木的历史源远流长,相传为虞舜时掌管刑法、以正直著称的首创,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从开始只是官员才能使用,到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上至“九五之尊” 的皇帝,下至“三教九流” 的艺人,皆可使用的物事。由于使用人身份不同,惊堂木的大小不同,名称也不同。

历史沿革

惊堂木的历史源远流长,相传为虞舜时掌管刑法、以正直著称的皋陶首创,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国语·越语》中记载:“惊堂木,长六寸,阔五寸,厚二寸又八。添堂威是也……”在春秋战国时期,惊堂木即已开始使用。惊堂木的重量也有规定,净重应该是二斤十三两五钱四分。“二斤” 代表南北两京,“十三两” 代表南七北六十三省,“五钱四分” 则代表五湖四海。

惊堂木经历代制度的沿革与演变,从开始只是官员才能使用,到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上至“九五之尊” 的皇帝,下至“三教九流” 的艺人,皆可使用的物事。由于使用人身份不同,惊堂木的大小不同,名称也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使用惊堂木,据《国语·越语》记载:“惊堂木,长六寸,阔五寸,厚二寸又八。添堂威是也……”

唐代

李世民时期(公元627年-650年),开始有人为了美观,在惊堂木上雕刻动物图案,有龙,有虎,有狮,不一而足。

武则天(武则天)永昌年间(公元689年),朝廷把惊堂木图案规定为龙形,取龙乃皇权之象征意。

宋代之后

其后宋、元、明、清,虽然形制稍有变化,但都延续以龙为饰。宋代惊堂木图案为卧虎,元代为三爪或四爪龙,明代为五爪带角龙,嘴凸头大,颈粗身肥,且头上有角。清康熙(公元1662年),惊堂木上的龙形修改成嘴缩身瘦的模样,看起来像一条蛇。

民国至今

民国初年,法院的法官使用的依然是惊堂木。虽然惊堂木已经不在生活中经常出现,但是还能看到它的影子。

2001年9月14日上午,根据思明区法院法槌使用规定,陈国猛在庭审中敲响了中国大陆庭审第一槌。并在2002年6月1日开始正式在全国法院统一使用法槌。

法槌的槌头采用了独角兽的造型,独角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能辨善恶忠奸,一向被视为公平正义的象征。槌柄上刻有麦穗和齿轮,寓意法庭的权力来自人民,法官行使的审判权是人民赋予的。

法槌与惊堂木的区别

古代“惊堂木”时代,审案官吏是主体,当事人是审讯对象,同时惊堂木的使用有随意性,往往容易给人产生恐惧感。

现代“法槌”时代,当事人是主体,法官是裁判,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槌”是公正的象征。

选材

惊堂木的选料极为讲究,以结实耐用为本,多为质地坚硬,纹理细腻的高档红木,如檀木、酸枝、降香鸡翅木黄杨等,敲击桌案时声音响亮。但北方也有用桑、枣、黑槐木制作惊堂木的。

惊堂木的作用

范祖述在《杭俗遗风》中说:“大书,一人独说,不用家伙,惟有醒目一块,扇子一把”,这里所说的“醒目”,就是说书艺人所用的“惊堂木”。惊堂木上迄皇帝,下至艺人皆有使用,且与使用者的身份、职业密切有关,其称谓亦各异。

民间流传的一首《惊堂木》诗:“君称龙胆凤妃,文握惊堂武虎威,戒规振坛僧道律,唤醒压方紧相随。”皇帝所使用的“惊堂木”,除称作“龙胆”外,又称“震山河”,意思是皇帝一拍四海皆闻,用以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妃使用的除了“凤翥”,还称作“凤霞”;丞相使用的称作“运筹”,亦称“佐朝纲”,用以显示身份;将帅使用的为“虎威”,又称作“惊虎胆”,用以壮军威;僧道使用的称为“醒目”“驱邪”“令牌”,用以醒神;当铺所用的称作“唤出”;药铺、郎中所用的称作“慎沉”“审慎”;客栈柜房所用的叫作“镇静”; 教书先生的那块叫“醒误”,亦称“呼尺”或“戒尺”,以维持课堂纪律;说书艺人所用的除了叫“醒目”外,还称为“过板石”“拎儿”或叫“止语”,开讲前一拍,意在告诉听众注意,说书马上开篇。县官及其文官使用的才被称作“惊堂木”或称“惊堂”。

参考资料

说说惊堂木.正北方网.2023-11-24

从惊堂木到法槌,这里竟然隐藏这么多学问.澎湃新闻.2023-11-24

【文化】惊堂木里学问多.澎湃新闻.202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