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托管制度
国际托管制度是由《联合国宪章》确立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通过联合国的管理和监督,逐步推动相关非自治领土向自治或独立方向发展。这一制度允许管理国与联合国签订协议,将特定领土置于联合国的监管之下。经过联合国大会或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批准,这些协议即告生效。管理当局在联合国机构的监督下负责托管领土的治理工作,以促进当地居民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进步。随着国际托管制度的发展,许多托管领土实现了自治或独立。
历史沿革
国际托管制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在联合国框架下对原殖民地实施统治的一种形式,也是国际联盟委任统治制度的延续。根据《联合国宪章》,托管领土主要包括二战结束时仍未独立的前国联委任统治地区、从战败国分离出来的领土,以及自愿接受托管的国家。然而,在实践中,没有殖民国家愿意将自己的领土置于托管制度下,除了意大利对索马里的托管外,其他都是前一类领土。联合国成立以来,共有11个领土成为托管对象,其中包括英国、法国、比利时、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管理的多个地区。随着托管领土人民的反抗和争取自由的努力,大多数托管协定已经失效,相应的领土要么成为独立国家,要么加入了邻近的独立国家。截至1991年初,只有美国管理的太平洋岛屿中的帕劳岛尚未实现自治,尽管美国已于1981年宣布结束托管,但直到1982年底还未实施。
相关条约
国际托管制度的相关条约被称为托管协定,这些协定由管理国与联合国签署,并须经联合国大会或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批准方能生效。管理当局在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或托管理事会的监督下,负责托管领土的行政管理工作。托管协定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托管领土居民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以便他们能够逐步走向自治或独立。
参考资料
论罗斯福的国际托管制度.掌桥科研.2024-10-31
国际托管制度视角下的战后琉球地位探讨.掌桥科研.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