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药生所)创建于1958年,是中国抗感染药物研发的主要单位之一。

药生所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物,的重点领域与特色专业是微生物药物、生物技术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发现研究与开发,形成了综合的新药研发体系。

截至2018年,药生所共有职工312人,共有100多项科技成果获省市级及以上奖励,获得新药证书30余项。

历史沿革

1958年8月,中央卫生研究院改组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抗菌素研究所随之成立。

1971年8月,抗菌素研究所被并入药物研究所,成立药物研究所抗菌素系。

1979年4月,抗菌素研究所恢复独立建制。

1980年11月,南纬路二号院科研大楼投入使用。

1987年,更名为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8年,药生所共有职工312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17人,研究生导师71人,在读研究生165人。职工中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和优青获得者、国家和部委突贡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国家级人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协和学者等各类人才。

抗感染研究团队分别于2006年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009年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016年获得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药生所设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科研平台:中国药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卫健委抗生素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抗感染药物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抗病毒药物临床前药效评价基地、国家新药(微生物)筛选实验室、抗菌药物药效学评价平台、抗癌药物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平台、抗生素临床前药代动力学评价平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开放实验室等。

美国肿瘤基金会(NFCR)在药生所内设置的分子药理学研究中心,与美国著名制药公司建立的抗HCV/TB药物研究平台及抗代谢综合症药物研究平台。

科研资源

截至2014年6月,药生所建有菌种保藏室,保藏各类微生物资源50651株。菌种分离来源包括北极、南极洲、青藏高原、沙漠、药用植物、肠道等特殊生境。2017年1月,中心通过ISO9001:2015、ISO14001:2015、OHSAS18001:2007的体系认证。

国家新药(微生物)筛选实验室(北京)已建成国家微生物药物筛选资源库和创新微生物药物筛选体系,其中已累计制备微生物发酵产物提取品68000多份,入库天然与合成化合物纯品22万个,新建基于分子及细胞的高通量及高内涵药物筛选模型200多个,实现规模化药物筛选500多万样次。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药生所主持开展并完成了众多“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和实施国家“十三五”医药卫生领域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0多项。还主持了多项国际重大项目,包括:美国NIH/比尔盖茨基金会“全球重大卫生挑战计划”项目,中加抗HIV药物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瑞抗菌药物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截至2018年,药生所已发表SCI文章700余篇,其中药学相关文章580余篇,基础研究相关文章60余篇,交叉学科文章百余篇。IF在5以上的SCI论文达50余篇(包括Nature Medicine,Cancer Cell,Cancer Research,Autophagy,Autophagy,Hepatology,PNAS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30余项。共有100多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成果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各省市级奖励等;获得新药证书30余项。

学术刊物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于2006年12月10日正式创刊(CN 11-5512/R,ISSN 1673-713X,双月刊,每期80页)。

2007年6月,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人才培养

截至2018年,药生所的“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于2001年被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重点学科,是该专业领域唯一的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点。该学科是北京协和医学院“药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药学专业”学科评估结果为A+,名列全国前茅。自1960年代药生所开始研究生培养工作起,已培养硕、博士研究生近九百名,有多名研究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奖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