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散骑常侍
右散骑常侍是唐朝的一种官职,隶属于中书省。
历史沿革
右散骑常侍这一官职最初出现在汉代,当时称为散骑,主要职责是作为皇帝的侍从。到了东汉时期,散骑被取消,由宦官担任中常侍。曹丕时期,散骑与中常侍合并成为散骑常侍,由士人担任。这些官员的主要职责包括向皇帝提出建议,纠正错误,以及提供咨询意见。他们可以在宫廷内或外出时随行皇帝。资历较深的散骑常侍被称为祭酒散骑常侍。魏末时期,散骑常侍的人数有所增加,新增的职位称为员外散骑常侍。司马炎规定员外散骑常侍两人,与散骑常侍一起轮值,称为通直散骑常侍。在魏晋,散骑常侍与侍中一同处理尚书的事务。这是一个重要的职务。散骑常侍原本属于门下省,但在南北朝时期归属于集书省。南梁曾经设立散骑省,但不久后就被撤销。隋朝时,散骑常侍归于门下省。唐朝初期,李世民曾将散骑常侍视为散官,但后来恢复其职事官的身份。李治显庆二年(657年)将散骑常侍分为左右两部,其中左散骑常侍隶属门下省,右散骑常侍则隶属于中书省。他们的职责仍然是规劝皇帝的过错,陪伴皇帝并提供建议。尽管没有实际权力,但这个职位被认为是尊贵的,通常作为高级官员的附加头衔。宋代并不经常设置此职位。辽朝将其置于门下省。金朝和元朝未设有此职位。
职责与影响
在曹魏时期,散骑常侍的职责类似于东汉时期的中常侍,均由高才英儒担任。他们继承了西汉尚书直接接受皇帝诏书执行临时任务的职权,类似东汉中常侍负责诏狱的工作。在曹叡时期,曹睿曾将谏阻的张茂交由散骑审理,导致张茂在审理过程中被害,产生了重大影响。《晋书·任恺传》记载:“恺少有识量,尚魏明帝女,累迁中书侍郎、员外散骑常侍。”《刘毅传》中提到:“刘彻受禅,为尚书郎、驸马都尉、迁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此外,《宋书·百官志下》也有相关记载。
参考资料
·散骑常侍.国学迷.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