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基因组
大熊猫基因组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大熊猫基因组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空白,为大熊猫的保护、疾病监控及其人工繁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背景
2008年年初,“国际大熊猫基因组研讨会”提出“国际大熊猫基因组计划”,以应对大熊猫面临的生存危机。该计划旨在深入研究大熊猫这一特殊物种,尤其是其独特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进化机制。
测序对象
在此次科研工作中,研究人员选择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大熊猫“晶晶”作为研究对象。他们从“晶晶”的血液中提取DNA样本,并进行了低温保存。
基因组特征
大熊猫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大熊猫拥有21对染色体,基因组大小约为2.4G,其中重复序列占36%。此外,大熊猫基因组具有高杂合率和高的遗传多态性。研究表明,大熊猫不喜欢吃肉的原因之一是由于T1R1基因的失活,使其无法感受到肉类的鲜味。尽管如此,大熊猫体内并没有能消化竹子纤维素的基因,而是依赖于胃肠道菌群的帮助。在已知的全基因组测序物种中,大熊猫基因组与犬类最为相似。这些数据也支持了“大熊猫是熊科的一个亚种”的观点。
科研意义
大熊猫基因组测序的结果不仅揭示了大熊猫的历史种群规模、近交程度以及不同山系种群之间的联系,还有助于解决大熊猫繁殖能力低下等问题。科学家希望通过基因组学的研究,提高大熊猫的繁殖成功率,并减少其患病风险。
参考资料
基因显示 大熊猫和狗最亲! .新浪.2024-11-26
世界首张大熊猫基因组序列图谱在深圳绘制完成 .世界首张大熊猫基因组序列图谱在深圳绘制完成.2024-11-26
《大熊猫基因组》以封面故事发表于国际科技期刊《nature》 .《大熊猫基因组》以封面故事发表于国际科技期刊《nature》.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