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侍郎
礼部侍郎 中国古代官职名,隋至清朝中央政府行政机构“六部”之一礼部的副长官,佐礼部尚书掌管部事。
隋朝时期,杨坚设立三省六部,并以侍郎佐理各部尚书,礼部侍郎为礼部下属部司,和祠部司、主客司、膳部司三司的主管,掌嘉礼、军礼等事务。唐沿隋朝官制,开元年间,礼部侍郎开始掌管科举考试事务。中唐以后,礼部事务多由礼部侍郎主持。到了北宋前期,礼部侍郎为四品寄禄官。元丰改制后,礼部侍郎复为本部副职,辅助尚书政务。西夏、辽朝亦置礼部侍郎一职,但其制不详。元朝时期,孛儿只斤·忽必烈效仿金朝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治理事务。六部先后分合,礼部侍郎终定为一员。明朝时,朱元璋废中书省,设有礼部左、右侍郎,与尚书并为六部堂官,直隶皇帝。清代初年,以左、右参政为礼部副长官,后顺治帝改左、右参政为左、右侍郎,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礼部改设为典礼院,礼部侍郎称副大臣。
自隋至清,礼部侍郎的设置与职掌相对稳定。与本部尚书共同掌管礼乐、祭祀、朝会、宴、学校、贡举事务。历朝礼部侍郎的任用,都是皇帝最终裁决。
设置背景
中国古代最早的礼官可追溯至三代之前的秩宗,据《尚书·舜典》载,舜任命伯夷为秩宗,掌管祭祀、天、宗庙之礼等事。到三代时期,便设有第二礼官小宗伯中大夫。周朝始设六官分掌邦国之政,其中春官府是掌典祭祀、宗庙等礼事的部门。春官府副职称小宗伯,由两员中大夫担任,负责建国的神位、社稷、宗庙。
战国时期,各国都设置官职“郎中”,“郎中”通“廊中”,意为王宫殿前左右廊房之中。郎中主要负责宿卫宫禁。秦朝时根据分工不同设置,中郎给事禁中,郎中给事宫中,外郎给事宫外。并设郎中令为三郎最高长官。到了西汉时,刘彻新设侍郎,为皇帝近侍。东汉时期,尚书台设六曹,各曹设尚书主管,侍郎时为尚书属官。一般取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初入台称郎,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魏晋时,尚书省成为正式独立的国家机构,设置六部,共计二十五郎曹,各设一侍郎主管。南北朝时期,北魏至北周年间置礼部,西魏末年,宇文泰沿袭北魏官制,设立吏、户、礼、兵、刑、工等十二部,仿制《周礼》设六官管辖。其中礼部尚书府以大宗伯为长,小宗伯上大夫二人为副,总掌礼仪祭祀,统辖礼部、乐部、司宗等部门。
历史沿革
隋唐时期
杨坚即位后,便废止了北周的六官制度,仿汉魏旧制,制定出一套适合本朝的政府体制,设置了三省六曹。三省为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六曹有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友、工部。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度支改为民部,都官改为刑部,六曹改称六部。各部有四司,侍郎是各司长官,其中礼部、祠部侍郎各一员,膳部、主客侍郎各两员,由礼部尚书统领。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下诏,升侍郎为四品官,属各部次官,协助各部尚书,并改称礼部侍郎为仪曹郎。
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沿隋官制,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和武皇后改称六部二十四司,六部尚书全称为“太常伯”,礼部为司礼,礼部侍郎改称司礼少常伯或春官侍郎。直到武则天驾,唐高宗将所改文华殿大学士全部恢复。中唐以后,诸部尚书多为外官兼职,礼部事务实由礼部侍郎主持。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朝廷设置礼部贡院,由此礼部侍郎开始掌管科举考试。
宋元时期
北宋前期官制承袭唐末五代十国之制,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所以礼部职事甚微,礼部侍郎一职为文臣迁转官阶,属四品寄禄官,不治本部事。赵顼元丰改制后,尚书省六部官复其职。鸿胪、光禄寺、太常、国子监并入礼部。礼部侍郎易为正议大夫,从三品职事官,佐礼部尚书治理本部事。南宋时,尚书不常置,以侍郎领本部事。南渡后,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南宋朝廷定礼部侍郎二员。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赵昚又将其改设为一员。西夏、辽朝亦设有礼部侍郎,其制不详。金朝采用尚书省一省总掌全国政务,置一员礼部侍郎,正四品。
元朝时期,孛儿只斤·忽必烈仿金朝采取一省制,只设中书省统掌全国政务。自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起,元世祖逐步规范和制定官制,先以吏、户、礼为左三部,兵、刑、工为右三部。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合并吏礼部。又在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将中书省四部改为尚书省六部,别立礼部,设礼部侍郎一员。次年,再次合并吏礼二部。直到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终定中书省为六部。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选礼部侍郎二员为副职,协理礼部尚书执掌天下礼乐、祭祀、燕享、贡举等政令。
明清时期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朝廷即设六部,礼部设尚书正三品,侍郎正四品。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定六部职掌,礼部掌管天下礼仪、祠祭、燕享、贡举之政。其下属有四部:总部、祠 部、膳部、主客部。次年,定六部及诸司人员。设礼部尚书、侍郎各二员。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隶皇帝。精简各部员数,仅设尚书一员,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员,正三品。到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朱元璋又调整了礼部及下属机构的名称,改仪部、祠部、膳部为仪制、祠祭、精膳,主客仍旧,俱称为清吏司。
《清史稿·职官一》载,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清太宗努尔哈赤建六部,各任贝勒统领。顺治帝十五年(公元1658年),朝廷定各部官职及品级员数,礼部为左、右侍郎(满员二品,汉员三品)各一员,协理礼部尚书事务。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雍正帝升礼部侍郎(汉)为从二品。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礼部仪制清吏司为避溥仪名讳,改为典仪清吏司。两年后礼部改为典礼院,改称礼部侍郎为副大臣。
选任途径
隋唐时期
隋朝礼部侍郎为正四品,其任免由皇帝决断。
唐制,礼部侍郎的任命属于“授大官爵”,要用制书。宰相先提出人选,再报皇帝审批,称作“制授”。自李湛宝历元年(公元825年),礼部侍郎则由皇帝直接任命,称作“宣授”或“册授”。
宋元时期
宋制,从两府往下到侍从官的选用都是由皇帝指定并亲自任命,其中侍从官就包括礼部侍郎。
据《元史·百官志》载,礼部侍郎为正四品,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宣授。
明清时期
明朝礼部侍郎的选任是先由吏部会同三品以上京官按“缺一推二”的比例“廷推”出人选,再呈皇帝最终裁定。
清代礼部侍郎的选任采用廷推制度,到康熙帝十年(公元1671年),改为“开列具题”。即由吏部列出符合官吏的名单上报,皇帝再做裁决。另也有因受皇帝赏识而特授礼部侍郎一职。
品级俸禄
职权职责
隋唐时期
隋朝设礼部尚书为长官,侍郎为次官,总掌礼乐、学校、宗教、民族和外交政务,下辖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四司。其中礼部兼祠部和主客,祠部主要掌祠部医药,死丧赠赐等事,主客掌诸蕃杂客等事,而膳部掌侍官百司礼食肴馔等事。
唐朝礼部置侍郎一员辅佐尚书,职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所属四司是: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吏部将贡举移属礼部,礼部的实权地位提高。
宋元时期
宋朝设礼部侍郎为礼部副官,与礼部尚书主管礼乐、祭祀、朝会、宴享、学校,贡举等,每年祭祀上天、皇地时,和尚书同为亚献。祭太社、太稷、神州地祇,礼部侍郎为初献。
元朝礼部设尚书三员,侍郎二员,执掌天下礼乐、 祭祀、朝会、燕享、贡举等事。凡是仪制损益、符印简册、神员封谥、忠孝贞义、送迎聘好、文学僧道、婚姻继续、音艺膳供,统归礼部。礼部掌管左三部照磨所、侍仪司、拱卫直都指挥使司等十司。
明清时期
明朝设礼部尚书一员 , 左、右礼部侍郎各一员,总掌制天下礼仪、祠祭、宴享、贡举之政令。下辖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并掌管附属衙门铸印局、行员司、教坊司。
清代设礼部左、右侍郎,满汉各一员,辅助礼部尚书,总掌礼仪、学校、科举等事,辖典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司,并兼管清档房、汉本房、养廉处、铸印局、马馆、会同四译馆等。
服制印信
隋唐时期
隋朝规定紫色是五品官员以上高级官员的服色,礼部侍郎为正四品,身穿紫色官服。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规定,礼部侍郎正四品官员,须穿朱色绫罗质地袍子,绣有小朵团花,配金饰物;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下诏,礼部侍郎官服为深绯色,配十一金带。
宋元时期
宋朝官服式样主要有常服、祭服、朝服。宋初,礼部侍郎身为四品寄禄官,祭服是五冕,即青罗衣裳,无章纹,铜装配,革带。元丰改制后,礼部侍郎时为三品职事官,着紫色朝服,戴五梁冠,搭配翠毛锦绶,金腰带,挂金鱼符袋,持象笏。
宋初沿用唐制,官印都为铜印。元丰改制,定礼部侍郎官印为银铸,涂金。印二寸见方,长方钮,字体用九叠文。
据《元史·舆服一》载,礼部侍郎公服紫色,用料为罗,式样为大袖,盘领,右,绣花为径一寸五分的小杂花。
《元典章·礼部·印章》记,礼部侍郎为正四品,官印为铜印,无台,撅钮,重三斛八两,二寸二分见方,字体为蒙文八思巴字。
明清时期
礼部侍郎正三品戴五梁,穿绯色公服,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袍上的团花用小独科花、花径三寸。礼部侍郎参加常朝、日常办公时则穿常服,戴乌纱帽,穿团领衫,衫上绣孔雀补子图案,佩金花腰带。
据《明史·舆服志四》记载,礼部侍郎为正三品,官印为铜印,无台,直钮,方二寸七分,厚六分,字体为九叠篆文。
据《清史稿·舆服二》记载:礼部侍郎为文官二品,补子纹样“锦鸡”。行吉服时,搭配蓝及石蓝色四爪九蟒服,冠带镂花珊瑚顶;行礼服时,搭配蓝及石青色朝服褂。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颗,上衔镂花珊瑚,朝带为四块镂金圆版,每块镶一枚红宝石,朝服珠杂饰各惟其宜,石青色。
清朝礼部侍郎官印为银制宽边大印,三台,直钮,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左为满篆,右为汉文尚方大篆刻印。
影响
由于高丽(公元918年-公元1392年)太祖王建慕华夏文化,所以开国之初,即设 “六尚书”。到成宗即位,依唐宋官制,定六部之名为尚书省吏部、尚书省兵部、尚书省户部、尚书省刑部、尚书省礼部、尚书省工部,其机构设置规模和编制上,皆与唐宋六部类似。因高丽王朝辖域少,礼部仅设两司:礼部司与贡院。礼部主事者设判部事、尚书、侍郎。朝鲜王朝(公元1392年-公元1910年)时期,礼部改称礼曹,衙内有正二品判书执掌,从二品参判辅理。
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官吏考核考察制度(二).理论网.2023-12-09